“长春”之名来源于“长春厅”?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248098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化热讯

“长春”之名来源于“长春厅”?

2016-10-26 | 来源: 中国吉林网

长春.jpg

  美丽的长春(图源网络)

  中国是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差不多每个城市都会有百年以上的历史,研究一个城市的名称来源和演变,是廓清这座城市历史的重要方面。长春市,这个曾经名为“宽城子”的城市,什么时候从一个衙署的名称变为一个地理专有名词的?

  “长春”之名并非始于1825年长春厅衙署移建

  地名的产生时间和命名,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是人类活动的深刻反映。当一个地区、城市、村镇兴起的时候,管理者首先做的,就是对其命名,以示所有权或管理权。清嘉庆五年五月戊戌(1800年7月8日),为管理开荒的流民,清政府借地设治,在今天长春新立城设置了一个厅级机构,因治所的衙署建在长春堡附近,故取名为长春厅,任命了理事通判,专门管理区域内的汉人,衙署所在地叫做“新立城”。直到1825年,长春厅衙署因为厅治偏南,所以移建到北距长春厅治50里,一个名叫“宽城”(俗称宽城子)的大村镇,“仍名长春厅。”这座村镇有着千户居民,是当时长春厅的经济中心。长春厅北迁,把“长春”二字带到这里,此处成为长春厅管辖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而“长春堡”是今天长春这座城市的名称起源,宽城子则为今天长春市的地域起源。

长春堡仅存的名碑.png

  长春堡仅存的名碑(图源网络)

  尽管长春这座城市的历史脉络清楚,起源时间和名字来源有了定论,可是,长春史学界却有一个疑问,就是这座城市,或者说宽城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叫“长春”,即“长春”二字什么时候成为一个专用地理名词的。当代学者们或一般民众,普遍观点就是1825年起,我们现在生活的这城市就开始被称为“长春”,并与宽城子之名并用。但我认为,“长春”成为具备指位性属性的地名,并不是在长春衙署移建宽城之后就存在,而在是19世纪末期。

  长春厅衙署移建与“长春”地名的关系

  在封建社会,一个地区或村镇的名字,或是由居民自发命名,或是各级管理机构对一个地方的命名或改名。在清代中期以前的吉林荒无人烟,居民稀少,在移民垦殖之后,大量村屯出现,因此,清政府根据需要,开始设署府厅州县等行政机构,加强对流民的管理。这些府厅州县的命名方式,一是以衙署所在地的城镇村屯名称为来源,吉林省许多地名都是这样出现的,比如农安县、双城厅、伊通厅等;二是对一个地方或村镇重新命名,比如吉林市,是清代吉林省会,《吉林外记》记载, “吉林乌拉在京师东北二千三百里,我朝发祥地之始——顺治十五年因防俄罗斯造战船于此,名曰船厂,后署省会,移驻将军,改名吉林乌拉。” 这里记载得十分明确,因为在船厂设署省会,所以把船厂这个地方直接改名为“吉林乌拉”。还有一部分机构在设置后,根据形势需要,把衙署迁移到另一个村镇,但机构名字没有变化,如德惠县,初设时的县治为大房身,后来移到位于中东铁路支线的一个重要镇子“张家湾”,仍称德惠县。这种迁移只是行政机构办公地点和机构名称的空间位移。一般来说,迁入地的村镇仍叫原名。同理,长春厅衙署原来是在新立城,1825年迁到现在宽城子,也只是行政机构办公地点的变化,是移建后的长春厅治所在地,仍有自己的地名,叫做宽城子。

  清代舆图和公文中没有出现过“长春”这一地名

  在一个国家,地图就是政权的象征,地图是体现地名最权威、最有效、最直接的载体。每个地名的取得,看似简单,但需要国家或一个地区最高行政机构(省、府)的认可,并标注在地图(舆图)上,才算是完成。从目前发现的清代地图上看,在长春厅(1800年—1889年)存在的约90年间,还没有出现“长春”当作地名使用的情况。

长春厅.png

  长春厅舆地全图(道光二年,1822年)

  目前可见的长春厅地图,第一张是1825年吉林将军在上奏的关于长春厅衙署移建奏折所附的地图。这张地图在新立城的位置上,标写的是“长春厅”,即是以机构名称作为地名来使用,来指代新立城这一地点;在这张地图上也标注了“宽城子”这个地点。第二张关于长春厅的地图,则是绘制于光绪二年(1876年)的《长春厅舆地全图》,在这个地图上,在今天长春城的位置,直接标明“长春厅即宽城子”字样,这里也没有“长春”作为地名出现。

  在清代,当时地名的命名和管理不可能像当代社会这样规范,当时经常用各级“衙门”名称,或“机构名称+城”的方式作为地名,这种方式出现在清代官方地图上和公文中。《长春厅舆地全图》中标注的“长春厅即宽城子”也是用行政机构名称来指代“宽城子”,所以,1825年长春厅衙署移至宽城子之后,“长春厅”或“长春府”的机构名,经常出现在地图上或公文上,用来指代“宽城子”。

  “长春”什么时候演变为地理名词

  中国封建王朝,在设置府厅州县等地方行政机构时,往往以设置地点而取作机构名,也有取得吉祥祝福之意,如“奉天府”取自以“奉天承运”之意;河北承德直隶州,取“承受先祖恩泽”之义,这些机构名称长期存在,人们对之印象深刻,所以许多机构名称,慢慢地变化为了地名。民国时期的奉天就来自于清奉天府,承德市也是如此。长春厅迁到宽城子之后,并没有把机构名称改为“宽城厅”,而仍名“长春(厅)”。不可否认的是,正是由于这次衙署迁移,把“长春”之名,带到了宽城子,为以后“长春”作为一个地名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可以推断,在往来公文和日常交往中,人们对于 “长春厅城”这种叫法还是感到麻烦,渐渐地民众将其直接称为长春;而“宽城子”之名缺少文化内涵,同时河北承德府还有一个宽城,在上下行文中,特别在给皇帝奏折中,为了区别河北的宽城与吉林的宽城,开始淡化甚至舍弃“宽城子”不用,而是使用“长春”一名。于是经过长期演化,“长春厅城” 被人们慢慢地直接称为“长春”。“长春”这一原本是地方行政机构的名称,演化为一个地理名词,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长春厅”.png

  长春厅遗址(图源网络)

  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长春”从行政机构名称演化为地名呢?从《吉林省档案馆藏清代档案史料选编》所收录的数百篇文献资料,以及大量史籍和资料来看,“长春”成为地名,可能是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长春厅升为府治前后。1888年,吉林将军长顺上奏朝廷,请求将长春厅升格为长春府,奏折中提到长春这座城市时,使用“长春”一词有12处,其中11处都指“长春厅”或即将设立的“长春府”这一行政机构及其管辖区域,这里似乎开始用“长春”二字来指代宽城子了。这说明,1889年前后,“长春”一词,除了行政机构的名称之外,初步具备了地名指代的作用,但使用范围极为有限,呈现频率极低。尽管在清末“长春”已经初具地名的属性,但它仍旧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地名,并不常用,只是少量地出现在当时的各级官员的公文中,各级行政机构之间的公文,仍多使用“长春府城”“府城”来指宽城子。只是进入到20世纪,随着中东铁路支线的修建,以及日俄势力以长春为分界线,长春这座城市成为交通要道和日俄中三方势力汇聚之所,“长春”之名,才大量出现在公文、报纸(如《盛京时报》)、舆图(如《东三省政略》所附地图)、以及国际条约(如《朴兹茅茨条约》、《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之上,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地名。(本文原载于2015年5月31日《长春日报》)

  其他声音:

  施立学:长春之名源于女真语“茶阿冲”

  关于长春城市名字的由来,常见的说法有多种,不太靠谱的说法是长春源于中国第一副对联及诸典籍,那是五代十国后蜀主孟昶写的对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此外还有说法是源于一种野生植物长春花,据说长春花可以越冬,但越冬开放的野生植物在长春不存在,感觉也不是那么贴切。

  第三种说法就比较官方了,那就是长春源于长春州。施立学说,据《辽史地理志》记载,兴宗重熙八年置长春州。地点就在今天的前郭县塔虎城。至于为什么建长春州?主要也和当时辽国人的游牧民族生活习惯有关,每年随着季节变换,辽国皇帝常常四处巡视或游玩,皇帝每到一个地方都需要建立行帐或行宫。如今的大安月亮泡子就是辽国皇帝的行宫之一,“当时的皇帝会在正月上旬从上京出发来到这里,屯营冰上,凿冰钓鱼,还会放出海东青捕鹅雁,在捕得第一只鹅雁或第一尾鱼时,摆头鱼宴或头鹅宴。”施立学说,现在的长春就是昔年长春州属地,所以很多研究者认为长春得名于长春州。

  此外,也有一种靠谱的说法是长春源于长春堡,即今南关区永春街道长春堡村。长春堡居民点,是清代乾隆朝中期因流民进入郭尔罗斯前旗垦荒而定居形成的,在边外是一个比较大的村落。乾隆末年,郭尔罗斯前旗札萨克辅国公恭格喇布坦因为私允流民入境垦荒,受到查处。但是怎么来表述已经开垦了的地方呢?当时就用长春堡做代表。长春设治以前,上自皇帝,下至各部和地方政府,都称今长春境内为“长春堡地方”。例如任命长春厅首任巡检的文书就直称“今授吉林长春堡巡检……”皇帝的上谕也说:“长春堡界内……”这类清代文献很多。

  不过施立学表示,他研究多年史料,还是认为长春这个名字来源比较贴切的说法是源于女真语“茶阿冲”,“长春州水鸟众多,自古就是女真人春猎之地。”施立学分析,女真人出猎前有一种野祭仪式,即滴血酒祭天,这种仪式女真语称“茶阿冲”,长春应该是女真语“茶阿冲”的音转。(施立学  吉林省民俗学会编审,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