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云南对外开放与旅游文化的发展推进,云南丽江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书法美学研究不断引起国内外一些艺术家关注。东巴文是居于西藏东部及云南省北部的少数民族纳西族所使用的文字。东巴文约有1400多个单字,词语丰富,能够表达细腻的情感,能记录复杂的事件,亦能写诗作文,被称为世界唯一存活的象形文字,文字的“活化石”。近20多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和艺术家们发现,东巴象形文字除了其应用价值外,还包含有抽象化了的美的因素,或将成为当代书画艺术发展研究的美学遗产。
距今千年的文字“活化石”
据记载,东巴文创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大约有1400个单字,至今仍为东巴(祭司)、研究者和艺术家所使用,被当今学者们认为比巴比伦楔形文字、古埃及圣书文字、中美洲玛雅文字和中国甲骨文字显得更为原始古朴,被视为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这种古文字对于研究比较文字学和人类文化史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
东巴文是一种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主要为东巴教徒传授使用,书写东巴经文,故称东巴文。纳西话叫“司究鲁究”,意为“木迹石迹”,见木画木,见石画石。其文字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形态十分原始,甚至比甲骨文的形态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但亦能完整纪录典藏。
其基本特点,正如清代余庆远在《维西见闻录》中所道:“专象形,人则图人,物则图物,以为书契”。“东巴经”这种经书用本地一种木本植物皮所制的厚棉纸(俗称东巴纸)订成册,书写工具有用锅烟灰拌胆汁制成的墨及自制的竹笔。东巴经分布于金沙江上游的纳西族西部方言区,包括丽江和中甸、维西的部分地区。
在方圆数百里的地域内,曾经赓续编撰和辗转传抄出两万多本东巴经,其中,互不雷同的书目约有1500多册卷,计1000余字。有一万多本已于建国前流散到美、英、法、日、德、加拿大、奥地利等国,仅美国国会图书馆和哈佛大学博物馆就藏有4000余册。国内收藏较多的有丽江县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及博物馆、北京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台湾博物院等。作为东巴文化的物质载体,东巴经按仪式或道场的不同可分为:祭天、祭署龙、延寿、解秽、祭村寨神、祭五谷六畜神、祭山神、祭祖先、祭家神、求嗣、祭猪神、放替身、解禳灾难、祭胜利神、祭水怪猛妖、开丧、祭死者、祭风、这些字形带有浓厚的图画味道。
东巴文的艺术价值被不断发掘
东巴文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法国学者巴克是最早研究东巴文化的外国学者,他在1913年出版的《么些研究》中,介绍了他在丽江搜集到的370个东巴象形文字。美国学者洛克编有《纳西语英语百科词典》两卷,也对收集研究东巴文字作了贡献。中国学者李霖灿编著的《某些象形文字字典》,方国瑜编撰、和志武参订的《纳西象形文字谱》等,代表着东巴文字研究领域的高水平。
近20多年来,纳西东巴象形文字从原来的文字应用价值到艺术价值升级。一批丽江籍画家如张春和、兰碧英等运用东巴象形文字入画;省外书法篆刻家吴颐人等将东巴文应用到现代篆刻学中来研究;韩国近年每屆举办的“直指世界文字展”等;引起了国内外对纳西东巴象形文字美学研究的不断关注,大批学者和艺术家涌来丽江,被东巴文字的美学价值所吸引。
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字就是起源于“象形”,运用线条对对象进行概括性极大的模拟写实。所以,中国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一文中,充满激情地说:“所以中国人这支笔,开始于一画,界破了虚实,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人心之美,也流出万象之美。”书的表现对象是文字,随着历史的演进,即书法线条不再受象形状物的制约,从“描摹具体物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根据文字形音义构造原理,充分展现线条的审美功能和美感因素,也从真正意义上发挥了书法美所特定的物化形态。
但作为物化形态的线条并不是处于一成不变的静止状态,而是发展运动着的。从繁化到净化、从象形化到符号化、从实用发展到审美,就是这种发展运动的表现。(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