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年后,回望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454733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200年后,回望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454733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化热讯

200年后,回望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

2017-07-14 17:06 | 来源: 光明日报

200年后,回望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

  简·奥斯汀的多部小说都曾被搬上银幕,反复重拍,她本人的经历也多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

  图为由朱利安·杰拉德执导的影片《成为简·奥斯汀》(2008)。

  “简迷”——这是英国两百年前的女作家简·奥斯汀(1775—1817)的粉丝们的自称,在英国,它所代表的文学粉丝团体之庞大和热诚,几乎只有莎士比亚的“莎党”能够相比。到今天,奥斯汀最出名的小说《傲慢与偏见》总计销售超过2000万册,在全球拥有无数读者,且被数次搬上银幕。奥斯汀逝世200周年,为什么人们对她依旧迷恋?

  许多人不明白简·奥斯汀的小说好在哪里——不就是整天围着客厅或舞会嚼舌头,隔三差五议论某人有多少财产,多少镑收入,然后变着法儿将漂亮的小姐都许配给位尊而多金的绅士?这也太俗滥了。至于借人物之口,指某位绅士没梦见某位小姐,而那小姐已先梦见人家是有失体统的,更坐实了夏洛蒂·勃朗特对奥斯汀不懂爱情的批评。

  可不能否认,正是这个从未上过正规学校的小女子,超越了当时一班被称作“女才子”的古典文学研究者,还有海伍德这样有着“小说夫人”冠冕的作家,成为如实描绘摄政王时期英国中产阶级日常生活的圣手;甚至还超越了时代,成为英国广播公司(BBC)“千年作家评选”中仅次于莎士比亚的十大作家之一。倘再想到奥斯汀之前已有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写出《女权辩护》,理直气壮地为女性伸张权利,称其不仅有道德还有理性;萨拉·菲齐作诗讽刺当世礼俗的无聊,对女性的笔只能抄录食谱表达强烈不满,奥斯汀仅凭像自己所说的“在两英寸宽的象牙上轻笔细描乡野人家”,或弗吉尼亚·伍尔夫所说的“不涉痛苦、抗议和教化的书写”,居然凌驾于英国近三百年女性文学史之上,还真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所以前年访英期间,我特意到奥斯汀出生地汉普郡的斯蒂文顿参访。26岁前她一直生活在这里,朱利安·加罗德的传记片所竭情铺张的奥斯汀与勒弗罗伊的爱情也发生在这里。可惜故居已被拆除,旧踪再难寻觅。再转去巴斯,好在盖尔街上她住了4年的乔治亚小屋还在,且已被辟为纪念馆。许多参观者冲着门口奥斯汀的人偶惊呼,其实馆内作家本人的形象大抵都很模糊,求解于服务生,被告知那个年代的女性大多不能以正面形象示人。二楼辟有“摄政茶室”,供应“淑女下午茶”和“巴斯之味”等点心。不知道那个年代,人们在乡间酒馆边烤火边喝麦芽酒吃苹果派是什么滋味。我的感觉,喝着浓香的奶茶,配上涂有果酱的司康饼和克劳福德松脆饼,终究与作家贴近了一些。

200年后,回望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

  位于英国乔顿小镇的简·奥斯汀故居博物馆。从1809年到1817年,奥斯汀和母亲、姐姐一起居住在这栋迷人的红色砖房内,并在此修订了早年最重要的作品《理智和情感》《傲慢与偏见》以及《诺桑觉寺》,并写下了《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和《劝导》。相较于巴斯的短暂住处和温切斯特的临终之处,这里被奥斯汀称之为她创作的“伟大的宝地”。

  “牵猴者”与“尊严之爱”

  19世纪初的巴斯是著名的温泉胜地,来此疗养的贵族富人络绎不绝,但奥斯汀讨厌这里的社交氛围,更少参加“婚姻交易市场”式的舞会。所幸附近锡德茅茨和莱姆有漂亮的海滩可以放松心情,并让她有幸再次遇到自己所钟情的人,但不久对方突然去世,此后这样“对”的人再没能出现。说得清楚的原因是18世纪末英国接连卷入美国独立战争和拿破仑战争,造成数十万人死亡,女性失婚率因此居高不下;说不清楚的原因或许是她太忠实于自己了,不愿为爱情以外的任何原因结婚,所以在深思一夜并拒绝邻居的求婚后,选择了终身不婚。

  可在那个时代,女子不婚是要承受许多压力的。她们通常不被视作“single”(单身者),而被冠以“spinster”(老处女)这样歧视性的称谓,既指年岁老大,更指性情古怪——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中那个郝维仙小姐就属此类。当然最悲惨的是,她们还被人称为“牵猴者”,因为传说中老处女的人生终场是如莎翁《驯悍记》中女主人公所说“我的命运只配牵着猴子下地狱”。但饶是如此,奥斯汀仍执着地向往“尊严之爱”,不为人言摇动。回思16岁时,她已借小说主人公之口表达对嫁给有钱而乏味的中年男人的不屑,此后又借《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之口,坦荡地宣示“干什么都行,没有爱情可千万不要结婚”,她的孤傲与坚持可谓不稍掩抑。奥斯汀期望于男人的,诚如伊丽莎白·坎特《简·奥斯汀的幸福哲学》所说,不是要他们将自己女性化,或成为只知道满足一己私愿的废物,而是希望其能超越自身局限,进而扩展自己,成为能容纳人对幸福快乐的最高贵想象的忠实护法。

  但也正是这种坚持,注定了奥斯汀一生与幸福无缘。因为工业革命前,太多的特权造成英国男子普遍养尊处优,许多人自视甚高,其实无知且乏味。而女性在男权的控制下,几乎没有任何权利,既无财产继承权,也无婚后财产的处置权,在工业革命之后仍是如此。直到19世纪后期《改革法案》出台,女性才被允许拥有婚后挣得的收入和嫁妆所有权。但尽管如此,男尊女卑依然是英国社会通行的认知。只要看看勃里格斯的《英国社会史》就可知道,在那样的社会,女性要形成独立的人格有多难,那些见识过人又生性敏感的女性尤其饱受压抑,不免转而用写作来排遣苦闷。但就是在这件事情上,男人同样不能接纳她们,不愿自己的领地被冒犯。以致奥斯汀之后,勃朗特姐妹将诗集寄给桂冠诗人缪塞,仍遭到后者“文学不是女人的事”的申斥。

200年后,回望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

200年后,回望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

  1907年版的《傲慢与偏见》封面及插图。简·奥斯汀1796年至1797年间写成此著,写作地点是在英国汉普郡的斯蒂文顿。1811年,奥斯汀校正,原书名叫《第一印象》,不过后来更名为《傲慢与偏见》。1813年,由位于伦敦白厅街的军方图书馆出版社的艾格顿先生出版。该出版社在1811年还出版了奥斯汀的著名小说《理智与情感》。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