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凤至 (资料图片)
张学良、宋霭龄、于凤至、宋美龄、蒋介石(左至右)合影。 (资料图片)
位于大泉眼村的凤至小学。 赵雪峰 摄
双辽市,位于吉林、内蒙古、辽宁三省区交界处,东、西辽河在此汇流,市府所在地旧称郑家屯镇。1921年,奉系军阀二号人物吴俊升升任黑龙江省督军兼省长,于是在发迹之地郑家屯建起行府,俗称“大帅府”。如今的“大帅府”经过修缮,成为吉林省第一家县级博物馆。馆内专门为一位女士设置了生平展室,还陈列着她的雕像,这位女士便是于凤至。
由“大帅府”向右走约二百余米,有一条白市街,这里商铺林立,是郑家屯的百年商业街。时间回朔到1915年8月8日,街上一所民宅里彩灯高挂、喜气洋洋,这里举行了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婚礼。15岁的新郞是时任盛武将军、督理奉天(沈阳)军务兼巡按使张作霖的大公子张学良;18岁的新娘,是当地商会会长、富豪于文斗的千金于凤至。完婚后,小两口在郑家屯小住半年。1916年,张作霖在奉天(今沈阳)的府宅完工,又为张学良夫妇补办了婚庆大典。从此,长于辽河岸边的于凤至走进了一个更加宽广的世界。
于家经商富甲一方
于凤至的出生地和她儿时的家并不在郑家屯。据于凤至的侄子于兆赢先生回忆,清咸丰年间,于家祖先举家从山东来到东北,先是落户在东辽河西岸的梨树县蔡家乡大榆树村,拓荒耕种,繁衍生息。清道光初年,因辽河洪灾迁到怀德县南崴子乡大泉眼村(今公主岭市南崴子镇大泉眼村)。于凤至的父亲于文斗事农耕、兼经商,积累了不少产业,他在大泉眼村建起了三进四合院,共60多间房子,还建有私塾、粮仓、浴池等。这座老宅后来在世事变迁中几易其主,损坏严重。2010年,于家后人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重建于家旧居,笔者还有幸目睹了奠基活动。
清同治元年,为了发展家业,于文斗先后在郑家屯镇(时属昌图府辽源州)建了240多间房子,创办“丰聚当”钱庄,经营粮栈、油坊、酒坊、皮毛行、布庄、茶庄、铁木社、杂货铺、食盐、木材、土地等多种产业,富甲一方。1886年,于文斗将“丰聚当”钱庄改建为“丰聚长”商号,后又在营口、奉天、锦州开设钱庄等。
被张作霖称为“女秀才”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于文斗响应朝廷号召,到郑家屯的三江口一带开垦土地,受到当地民众的武装反抗。时任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派张作霖带军队到郑家屯维护地方治安。张作霖的部队得到于文斗的全力支持,军饷全部由于文斗提供,营地总部就设在“丰聚长”商号大院内。张于二人性格相投,交情日深,结为兄弟。
和张作霖结拜为兄弟的还有吴俊升。据说,有一次张作霖被敌军包围,处境十分危险,于文斗得知后,冒险跑到吴俊升那里报信,吴俊升带兵及时赶到,救了张作霖。此后,三人的关系更加亲密。
于文斗膝下有二子一女,老大于凤彩,老二于凤翥,于凤至是最小的孩子。光绪二十四年(1898)农历五月初八,于凤至出生在大泉眼村于家老宅。她少时聪慧,5岁时入自家学堂,8岁时随父亲来到郑家屯读书。于凤至善学,不仅精通“四书”等必读课,熟读诸子百家、名人诗赋,还专门学习了音乐和绘画。经常出入于家的张作霖看于凤至读书很用功,夸她是“女秀才”,甚是喜欢。
“将门虎子”与“凤命千金”的姻缘
1915年夏,张作霖来到郑家屯于家,宴席上见到了刚从奉天女子师范毕业的于凤至。当时的于凤至已出落得形貌端丽、言语不凡、落落大方。张作霖又听算命先生说她“福禄深厚,乃是凤命”,深信“将门虎子”与“凤命千金”是难得的姻缘,当场表示要和于家结为儿女亲家,娶于凤至为大儿媳。陪坐的吴俊升也愿当大媒,要鼎力促成此事。
1989年,于凤至在她的口述回忆录中说:“他向我父亲提亲,说他大儿子很听话,肯上进,将来也要在军队发展,需要我这样的女秀才帮助。”可好事多磨,于文斗是个开明人士,对唯一宝贝女儿的婚事不想包办,“女儿的婚姻需女儿自己同意才行”。于凤至的母亲则认为“当官的都三妻四妾”,怕女儿受委屈,想拒绝这门婚事。
张家这边,张学良对父亲给自己订的婚事也不满意,城里喜欢他的大家闺秀多得很,为何要娶一个乡下姑娘?吴俊升几次从中撮合,最后两家同意让张学良到郑家屯来,两人先认识一下。见面后,张学良没想到,于凤至美貌端庄,是个知书达礼的新女性,比城里那些姑娘更优秀,而于凤至见张学良一表人才,二人各合心意,成就了姻缘。
当时,重病在身、年逾古稀的于文斗希望女儿早日完婚,以便自己在有生之年能参加女儿的婚礼,于是和张家商量,婚礼能不能在郑家屯举行,自己也免受赴奉天的舟车之苦。张作霖体谅老兄嫂,加之府宅正在施工修建,于是同意了于家的要求。于凤至回忆说:“我爹当时念叨:张家是讲情义,看重我们这老兄嫂啊!我娘说:这是他们看重咱们孩子,我也就放心了。”
为了女儿婚事体面些,于文斗陪送给女儿两个钱庄和十个贴身家人。于凤至很有生意头脑,婚后用父亲给的嫁妆赚了不少钱。
在帅府内为众人所称道
于凤至是一个传统的、同时又接受过现代教育的女性,她虽没有“治国、平天下”的大志向,但在“修身、齐家”方面却为人称道。“于凤至美丽端庄的材质、奉亲事长的贤孝、治家理政的能力、知书达礼的睿智以及手不释卷的儒者之风完全征服了张家人。”关于她在大帅府里的生活情况,相关文章颇多溢美之辞:“做事有板有眼,事有见地,人们有事多愿意与她商量”;“她以自己独有的庄重、内敛、仁义,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赞誉”;“她的博学多才、乐善好施和善解人意等诸多美德,受张家人仰慕”;“既是贤妻慈母,又是孝顺儿媳,同张作霖的大小六个妻妾相处得非常和睦,张家上下对她刮目相看”;“大帅张作霖也特别给这个儿媳面子,格外关照,高看一眼,他有时发怒,别人不敢上前,于凤至一劝便消气。”这些美誉是于凤至自己努力换来的,她对长辈毕恭毕敬、用心侍奉,对待下人从不摆少奶奶架子。《于凤至传》中称她“相夫奉长,既称贤淑”。
张学良在外掌兵,于凤至总是给予最大的支持。《于凤至传》中说:“汉卿将军每统兵出战,女士恒出其私蓄,备置物品,亲往前线劳军,又赴后方医院,慰问受伤将卒,因而军人感激,极为甚远,莫不奋勇当先,愿效前驱。”
于凤至每遇大事,颇有主张。1928年,张作霖在皇姑屯事件中遇害,大帅府里乱作一团,于凤至冷静应对。经商议,大帅府一面秘不发丧,一面紧急召回张学良,于凤至还巧妙地与来大帅府的各色人等周旋。最终,张学良顺利接掌东北三省军政大权。1928年,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于凤至积极支持丈夫的行动,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情怀。
开家乡平民教育先河
受父母热心慈善的熏陶,成年后的于凤至心存救世思想。《于凤至传》中说:“女士初得母教,常抱救世之想,对于公益事业、慈善团体,无不援助,以示提倡,尤重教育。”
1930年,老家东辽河发生洪灾,百姓流离失所,于凤至闻讯深感心痛。她很快在奉天组成了女子济赈会,发行债券,号召社会各界人士捐款救灾;又在南京请梅兰芳等名角举办慈善义演,为赈灾筹措款项。为了缓解灾情,把有限的救灾资金用到实处,她不畏辛劳,亲赴郑家屯一带视察。路不通,她就用毛驴代步。所到之处,深入各家各户嘘寒问暖,亲手把救灾物资发放到受灾家庭,使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乡亲们得到安慰。
于凤至还热心教育事业。来到奉天后,她结交了张学良的同乡阎宝航、郭松龄的夫人韩素秀等,积极支持他们创办贫儿学校,并多次解囊相助。
为了让家乡的孩子也能够有书读,1928年,于凤至在家乡创办了两所新民小学,其中一所校址就选在大泉眼村于家大院旁。于凤至此举,开家乡平民教育之先河。新中国成立后,于凤至家乡的新民小学改称大泉眼小学。为纪念于凤至为家乡教育事业作出的贡献,1996年,当地政府将校名改为“凤至小学”,并请旅居美国的张学良为学校题写了校名。由于没有生源,学校现已停办。但是,于凤至致力于家乡教育事业的义举,早已载入故乡的志典和百姓的心中。
赴美治病永别故乡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扣押,在英国陪孩子读书的于凤至闻迅后立即回国。要见蒋介石被拒,想利用和宋美龄、宋子文的关系营救张学良未果,她只有陪着被软禁的张学良辗转各地,度过了4年流迁幽禁的生活。
“卿名凤至不一般,凤至落到凤凰山,深山古刹多梵语,别有天地非人间。”囚禁中的张学良,用这首诗道尽了内心的无奈和对妻子的深情。然而,1940年,心情忧郁的于凤至患上了乳腺癌,不得已赴美国医治。只是,于凤至万万没有想到,这一走,和丈夫、和祖国竟成永别。在美国的于凤至战胜了病魔,还利用自己的经商天赋挣了不少钱。尽管生活无忧,但她对故乡,对祖国亲人的思念却时时萦绕在心头。
1988年圣诞节前夕,在美国访问的东北大学校友、原中国铁道部部长郭维城先生两次到家中拜访年逾九十的于凤至。
郭方成在《郭维城探访张学良夫人于凤至女士》一文中说,一见面,于凤至就拉着郭维城他们的手说,“今天可见到国内来的亲人了……你们都是我的亲人啊!”郭维城告诉她,国内的许多亲人和张学良将军的部下、东北大学的校友都十分想念她。于凤至频频拭泪,感叹不已,她说“这辈子恐怕难以再见到这些人了”。
一次见面,还没聊够,于凤至约他们再来。那一天,“于凤至早早地坐在轮椅上,等待着郭维城一行再次到来。身在异国他乡的于凤至是多么盼望早一些见到这些国内来的亲人啊!几十年天各一方的漫长思念,她不知有多少话要向亲人们倾诉。”当郭维城说希望能在国内相见时,已是风烛残年的她热泪盈眶,黯然良久。
1990年3月,在异国他乡生活了50年的于凤至离世,享年93岁,被安葬在洛杉矶玫瑰园公墓。(作者为长春文史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