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别再污蔑“碎片化阅读”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641496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世界读书日:别再污蔑“碎片化阅读”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641496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化热讯

世界读书日:别再污蔑“碎片化阅读”

2018-04-23 09:31 | 来源: 互联网

blob.png

  有一年世界读书日,在成都凯德天府商场做新书发布会,当地媒体问我,怎么看待现在碎片化阅读。

  我说,我特别支持特别赞同碎片化阅读。这些年,碎片化阅读被污名化的太厉害了。

  因为手机电脑普及后,其实让更多本来不怎么阅读的人,也开始阅读了。人的阅读需求,是分阶段的。先容易消化的,再啃骨头。

  先看零敲碎打有趣好玩的,入门了,被深深地吸引了,然后胃口被吊起来,自然忍不住去深入阅读,想搞清楚深层次的东西。

  这就跟我们逛街,路过蛋糕店,店员邀请你试吃一样。对胃口,喜欢吃的东西,我们试吃了,就忍不住长年累月开始购买。

  那天围绕我的新书发布会,还有一个辩论活动,我们应该选择碎片化阅读(也叫快餐式阅读),还是深度有体系的阅读呢?

  在那个辩论赛上,分了支持和反对两队,我是评委,我选了支持碎片化阅读。

  我跟方辩论队说,我特别希望你们打败我们这队,因为我是出版实体书为生的作家,你们赢了,就说明都会去支持买书,进行全书的阅读。而不是手机上看个零碎几篇,挑几个喜欢的段落句子发发微博,根本不买书了。

  “碎片化阅读”有个要区分的重点。什么是碎片化?到底是指利用零敲碎打的时间呢,还是只看零碎的文章?

  举例,在地铁上十分钟看几千个字。陆陆续续看个十几天,看完了一整本书。这属于碎片阅读还是完整阅读?

  所以大家所说的碎片化阅读,更倾向于指的是零敲碎打看一点局部内容。看过的碎片,无法在最后组成一个体系整体。

  那唐诗宋词怎么办?本来就只有几十个字,再怎么阅读,也就几分钟。坐公交车瞟两眼就能读一遍,在地铁上看一遍,也就是坐一站的时间。少年时代十几分钟背下来,中年以后有人生阅历了,几分钟领悟了,这算什么阅读呢?

  现在很多手机阅读,一两千字,本来就已经是完整文章,完整的体系了。我觉得这才是重点。

  我还要告诉大家一个事实,信息传播是和技术密切联系的。因为有了印刷技术发展,才会冒出单行本,有了那么多纸书。因为有了杂志,才有那么多短篇小说。因为有了手机,才会千字文流行。

  18、19世纪的作者特别爱写大砖头著作,厚得砸死人,是因为一本书需要那么多字,书商才好定价卖给读者。很多欧洲国家的大文豪直言不讳,字越多,稿费越多。字多了,书才厚,定价高,版税才高。字多了,读者才能慢慢看打发时间,买到觉得赚到了。

  就好像金庸小说的连载,是为了帮助《明报》的销量。故事越拖长,报纸越好卖。这跟今天的起点网文模式是一回事。只不过金庸知识渊博文笔好,有思想有文化,故事写的很高级。

  过去的时代没什么娱乐消遣,看书就最大的娱乐消遣。一本厚砖头文学小说,环境描写可以几万字,心理描写十几页。普鲁斯特那套“臭名昭著”的《追忆似水流年》就是典型例子。据说畅销全世界百年,至今看完全书的没多少人。这书也一直是文青装逼利器。

  有个真相完全可以直接戳破——如果不是为了稿酬版税,作家们完全可以不写那么长,那么多字。如果不是为了评职称,面子好看,很多学者专家的书根本没必要出那么多那么厚。

  我真的被坑了很多次,我常常在网上买了一堆书,看书名非常有内容,尼玛,拿到手发现才几十页,几千个字。

  有些几十万字的书,十万字就能说清楚,是作者自己控制不住话唠,不够精炼。有些十万字的书,其实几千字就能说清楚。

  阅读本身,也是因人而异的事情。你觉得一整本书看完很好,很体系化,但是我要是就喜欢其中一小部分,只爱看那一小部分,只有那一小部分对我有用,我干嘛浪费时间看完全书?

  我自己就是出书的老司机,做杂志编辑工作很多年,对书这种东西太了解。

  说“碎片化阅读”不好,根本就是个很可疑的伪命题。

  你在手机上看的只言片语,也许跟你在电影里看的情节结合,造就了你的深度领悟全面观察。你在微博微信看的一篇博文,跟水果店老板问到的挑水果分辨知识结合,也许造就了你的生活品质的提高。

  我们现在已经不是单一渠道获得信息,往往是多方面渠道获得的信息,融合一体。

  你在地铁上看一段电子书,一句温暖的话,也许就成为你失恋时候,对心情的慰藉。你吸收的碎片,用在了你需要的时候,配合你个人领悟,那就是全部。做高铁的时候看几页纸书,如果书好看,肯定能够吸引你读完。

  在没有手机电脑智能阅读装备之前的年代,绝大多数人看书,其实也是很随意的。除非是为了考试和做研究,除非时间充足,书很精彩,长篇悬疑推理很勾人胃口,才会一口气看完。

  我自己看书就一个原则:风吹那页读那页。喜欢就看,不喜欢就丢开。

  正常的人性,正常的阅读,本来就是碎片式的。

  钱钟书看书都是边看边做笔记,什么书都看,这看一点,那个看一点,不爱看的丢一边,慢慢积累的。何况我们寻常人?

  我把窗户纸再戳破一点,说句不要脸的话,就算现在的人不把那些时间花在碎片式阅读上,也不过是用到更多的吃喝玩乐上。

  只要你拿起手机阅读,只要你开始阅读,那就是阅读本身。积累到一定数量,珍珠就不只是串一条珍珠链了,而是珍珠海。

  手机之类电子设备上的碎片化阅读让本来不大阅读的人,也开始阅读了。降低了阅读门槛,带来的是各种奇妙的化学反应。甚至带来了跨界的创新。

  阅读这件事,讲究的是开始阅读,而不是形式。

  沈嘉柯:著名作家、评论家,新媒体创办人。已经出版《沈嘉柯精选集三卷本》《与岁月温柔相待》《最美古诗词》等散文小说、心理学作品50多部。屡次进入各大好书榜单和中国影响力图书推展、畅销书奖项,蝉联影响力作家文学贡献奖。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