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汉学家葛浩文跨越世纪续写萧红遗作《马伯乐》 文化热讯-文化 曹淑杰 2736335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美国汉学家葛浩文跨越世纪续写萧红遗作《马伯乐》 文化热讯-文化 曹淑杰 2736335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文化热讯

美国汉学家葛浩文跨越世纪续写萧红遗作《马伯乐》

2018-09-27 15:54 | 来源: 新华网

  近日,“跨越世纪的书写——《马伯乐》完整版文学沙龙”在北京举办。美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葛浩文携夫人林丽君带来了他们合著的新作——萧红《马伯乐》的续写。

  《马伯乐》是中国现代女作家萧红后期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39年,萧红在重庆期间就开始酝酿关于《马伯乐》的构思。1940年,萧红到香港后开始写作,直到1941年夏因病重辍笔。

  故事的主人公马伯乐出生于青岛一个有钱而且信洋教的家庭里,是“五四”以后成长起来的新青年,他没有任何谋生能力,仅凭借父亲的资本过日子,为此不惜忍受家人的白眼和轻视,第一次“出逃”到大学去旁听,不仅没能赚上钱,反而灰溜溜地回家来……主人公马伯乐的情感经历在某种程度上也探照出萧红心灵的苦痛。

  1942年萧红在中国香港去世,结束了短暂而又充满凄苦的一生。生前她曾经说过“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马伯乐》作为她最后一部未能完成的作品,故事结局是怎么样的,成为了悬念。

  葛浩文一直衷情于萧红的创作,多次翻译萧红的作品,并著有研究萧红的著作,堪称萧红穿越时空的跨国知音。70多年后,他用英文续写完成了《马伯乐》,并由林丽君翻译。本次完整版的《马伯乐》包括萧红创作的第一部和第二部的前九章,葛浩文的续写了第十章到第十三章。

  在《马伯乐》(完整版)的序言中,葛浩文讲述了自己在续写时的考虑,他写道:“我最初的想法是:不是有人认为萧红的《马伯乐》是1940版的《阿Q正传》吗?相对于阿Q的低下背景,马伯乐的确可以说是一个中产阶级的阿Q,或许可以让马伯乐有类似阿Q的下场,也算是延续萧红对恩师益友鲁迅的怀念与景仰。但后来放弃了,主要是因为我觉得萧红是一个创造力十分丰富的作家,我认为她绝对不会满足于仅仅是模仿鲁迅的作品。考虑了很久之后的构想是这样的:续篇的故事发生的地点都是萧红本人去过的,如从上海到汉口,武昌到重庆而后转赴香港。如果《马伯乐》是萧红对鲁迅《阿Q正传》的一种回应,那我在续篇纳入萧红个人的逃难过程,也可喻为是我跟萧红的生平作品的隔代对话。”

美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葛浩文

美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葛浩文

  沙龙现场,葛浩文自述了自己多年阅读、研究萧红文学的经历,“我看了萧红的好几篇散文,一篇一篇的抽取几段加进去,那样的话就有萧红的影子在,不全是葛浩文”,而对于续写,他表示“很高兴给萧红的书做了一个简单的结尾。”而林丽君在翻译时为了模仿萧红的语言也颇费心力,她把萧红文学中比较特殊的用语,比如小说中马伯乐喜欢说的话和话语的方式全部抄写下来,又在翻译完成之后把这些特别的用语重新对照翻译一一改过来,她的译笔为中文版的续写增添了亮色。

  汉学家、翻译家顾彬和安乐哲是葛浩文多年的朋友,在沙龙上他们围绕中西文学翻译与交流等诸多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顾彬认为,“翻译是艺术,好的翻译全部改变了我们的世界……没有葛浩文,德文版的萧红是不可能出版的。”安乐哲则说:“葛浩文把中国的现代文化传播到外国去,可是这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他跟一个时代中国最杰出的文学家、作家合作,把那么多中国著名文学家都介绍到外国去。”

  作家刘震云特别为本书作了序,序中他写到,好的翻译家不但要懂文学,而且要懂文学里面比较高的境界——幽默,幽默在世界各民族之间的转换是最困难的,特别好的伟大的翻译家才能做到这一点。他分享了阅读萧红作品的感受,“《生死场》有些本能的信马由缰,到了《呼兰河传》,我觉得就是有意识地信马由缰,甚至是有些幽默的写法,包括对她的故乡的讽刺和嘲讽,对集体无意识的愚昧的嘲讽和讽刺。到了《马伯乐》,我觉得幽默发挥到了极致,她的幽默从语言细节情节一直上升到结构。”刘震云认为葛浩文的续写理解了萧红和她的作品,特别是在结构上的荒诞和幽默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

  文学评论家陈晓明则这样评价葛浩文对《马伯乐》的续写:“葛先生的续写非常精彩和重要,我相信在鲁迅先生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精神原则之下,萧红到最后一定是要对马伯乐的命运和他的选择做出一个决断的。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葛先生不止是理解了萧红,而且理解了中国现代,理解了中国知识分子。”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