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怀中:见证我们文学的巨大发展
半年前,到徐怀中家采访,就是聊他的长篇小说《牵风记》,在得知《牵风记》荣膺茅盾文学奖的消息后,第一时间打电话祝贺,让我意外的是,老人家住院了。
前几天,徐怀中的血压降得很低,支撑不住,家人将他送到医院,做了心脏方面的检查。徐怀中说,上了年纪的人,身体总会有些问题,经过休息,现在好多了。他的豁达乐观令人感叹。听得出,获奖的消息让他很兴奋,电话中他的嗓音依然清晰明亮,根本听不出是一位90岁的老人。
这位文坛宿将早在1957年便出版了长篇小说《我们播种爱情》,引起文坛的关注。叶圣陶先生为其作序,称“一看就让它吸引住了,有工夫就继续看,看完一遍又看第二遍”,并认定“是近年来优秀的长篇之一”。在新时期,徐怀中创作的《西线轶事》以9万余读者选票获得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第一名,被誉为“启蒙了整个军旅文学的春天”。在年近九旬之际,徐怀中又于去年底推出长篇小说《牵风记》,震动了文坛。此番获奖,可谓众望所归,90岁的高龄也使他创下了作家获茅奖时年纪最长的纪录。
以解放战争中挺进大别山战略行动为背景的《牵风记》其实缘起于1962年,徐怀中以纪实的笔法写出了约20万字的初稿,后来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小说未及完成出版便被烧毁了。新时期以来文艺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让他感觉到从前创作有其局限性,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也给了小说以新的生命。从2014年开始,他投入重写50余年前的未竟之作,经过不断修改润色,到2018年终于写完。这是一次思想和艺术上的艰难蜕变,他称:“我的小纸船在‘曲水迷宫’里绕来绕去,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才找到了出口。”小说的重心也从正面描写战争转变成了“着意织造出一番激越浩茫的生命气象”。
徐怀中说,相比于其他更年轻的获奖作家是在创作上不断深化掘进“做加法”,他这样年纪和生活阅历的人,很多时候反倒是要努力摆脱既有的文艺观念和创作模式,不断地“做减法”,这也是他曾反复提到的“返璞归真”。而《牵风记》这部小说的命运所见证的,不仅是他个人的创作,也是我们文学的巨大发展。
《牵风记》很可能是徐怀中最后的一部长篇小说,但他表示还会创作战争题材的短篇小说,因为经历的战争生活是他最大的文学宝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