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云:“女红”修书法,“未了”承传情 写意•翰墨丹青-关东文脉 曹淑杰 2376825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孙晓云:“女红”修书法,“未了”承传情 写意•翰墨丹青-关东文脉 曹淑杰 2376825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写意•翰墨丹青

孙晓云:“女红”修书法,“未了”承传情

2017-04-10 09:08 | 来源: 中工网

  孙晓云儿时愿望首选医生,次当侦探,结果却成为一名书法家。在男性驰骋的书场上,女性成名者凤毛麟角,名留书法历史者不过卫夫人、武则天、管道升数十位,而在男性队伍里有名有姓者却排成一列长阵。

  孙晓云3岁习书,以“女红”之态度、心境修习书法,近60年手、笔、纸、墨厮磨,不知不觉间,笔意融会贯通,从历代大家书貌如林中走出自我之相,成当今女书法家之翘楚,和男书法家相比亦是佼佼者。

  筑心灵小屋,视书法为“女红”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书法家张扬个性、追求宣泄、开拓创新的繁荣喧闹中,一位在书法界颇有知名度的女子在媒体上喊出了“书法女红”的声音,她就是孙晓云,时为南京画院专职书法家。这位向来自信于走自己脚下之路的江南女子,大胆地坦诚自己的观点:女人习书法,如同做缝补针线活计,亦是古代大家闺秀必备之技艺——须懂棋琴书画。

  在常人看来,以女红习修书法,是没有理想追求之态度。而孙晓云却把它当作实实在在的人生追求,只不过她用了一颗平常的心,每天走进书法的世界里,在一点一横,或快或慢的书写里,挥洒自己的心智,揉进自己的情感。她并未梦想成为闻名于世的书法家,只是喜欢书写的那种感觉,享受那变化灵动的字体。

  日复一日地静默书写,她也有过烦恼,但就像头顶的乌云,过一会儿就会被风吹过。“我心里有一间小屋,我生活在里面,有时,我会到小屋的外面走一走、转一转,看看外面的风景。”她坐在沙发上,透过眼镜看着我说:“但是我累了、烦了,我就回到小屋里,那是我的港湾、归宿。”她笑道:“这间小屋就是我的书法女红。”

  视书法为女红,正是古人书法之真传。只是孙晓云当时并未自觉地意识到。古人习书法乃为实用计,为交流、传递、记事、读书、永志等等,非为书法而书法,非为成名成家而书法。把书法艺术生活化,把生活溶入书法艺术,在孙晓云的身上,两者合二为一。

  当书法变成生活中的气息、温度和营养时,书法也变成她信仰的一部分、身心的一部分,成为她战胜困难的支柱。“文革”10年,父、母遭受迫害,她高中毕业下乡插队,5年插队知青、8年部队服役,做过农民、代课教师、通讯报道员、公社文化站长、部队文工团员、图书管理员,脏、累、重、苦活无不经受。但她不抱怨、不懈怠,一有空暇就拿笔习书,沉浸于书法成为她解除劳累和烦恼的灵丹妙药。

  凝视孙晓云的行草手卷、信札,我仿佛闻到了家庭的馨香,感受到人情的温暖。家人生日、亲戚到来、病后痊愈……日常生活和情感的点点滴滴,流淌在俊逸饱满、秀润灵动的笔墨间,凝结在精致典雅、端庄大气的篇章里。

  追根溯源,苦心著《书法有法》

  很长一段时间,孙晓云临摹孙过庭的《书谱》不顺手。《书谱》是墨迹,帖中点画变化多端,线条捉摸不定,按她的各种尝试,无论如何也模仿不像,很是苦恼。有一日,舅舅解了她的谜团,见他提笔而书,只见毛笔在舅舅手中左右快速转动,那字便神奇地呈现出《书谱》之面貌。原来,舅舅之法来自其父即孙晓云外公、著名的古文字学家、金石书画家朱复戡。此笔法为祖传秘籍。

  孙晓云惊奇之余,豁然开朗,但困惑反而更深,“难道我真的错了?为什么没有看出来呢?对书法史又该如何看?这几千年的脉络怎样才能够理清?我前面的路该如何走?”5大问题如5座大山拦在一个弱女子的面前。孙晓云有一颗缜密的大脑,一边习书,一边琢磨,无数个问题像小虫子一样在脑子里爬行。她一头扎进图书馆,埋进古书堆里,钻进枯燥的理论里。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她利用在南京书画院当专职书家的大量空闲时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求解书法源,结结实实的身体不知不觉瘦到了90多斤。

  没有上过大学,不为所耻;没有现成资料,不为所难;没有考古史料佐证,不为所困。孙晓云之所以抱着决然破石之心,还有一个使命,为书法这个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弘扬做一个闪光的承传者。“我们这代书法家可以说非常幸运,首先是只用毛笔,然后是毛笔和钢笔、铅笔并用,再则是电脑打字、手写信息,完整地经历了三个时代。”孙晓云说:“但到现在毛笔跟实用日常生活几乎没有什么关系了,书法和毛笔已经处于纯艺术创作。这是一个几千年古人从来没有遇到的社会现状。”她接受记者采访总是强调“文化是民族的根,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根”。

  孙晓云有着深深的危机意识,身为中共十七大和十八大代表、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首批“四个一批”人才、全国德艺双馨文化工作者,她常常发声警示:“如果汉字的书写内涵都被剥离出去了,成了纯艺术,那中国文字可能就要消亡,中华文明也会危在旦夕。所以说,对传统书法的传承,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文化安全问题。”

  2001年,她精心培育10余年的果树——《书法有法》终于结果了。20余万字,文笔清新、简练,把枯燥的书法演变、理论像说书一样生动地呈现给读者。然又言之有据,史料严谨,论证严密。她亦用研究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再临《书谱》,果然奏效。”至此,她方下定论:“以右手经典执笔法有规律地来回转动毛笔,令笔画纵横自如的方法,即是‘笔法’。运用这种笔法,即是‘用笔’。严格地说,用笔法写成的字才是‘书法’。”她认为:“‘楷法’并不是指楷书之法,而指左右转笔还原之法,是不限于楷书的。确切地说,‘楷法’,应作‘楷模之法’。”

  孙晓云的《书法有法》15余年畅销不衰,至今已出版19版,几乎年年再版,其中台湾出版了繁体版、日本出版了日文版,总发行量超过15万册,创全国书法理论书籍销售最高纪录。

  首先是一个女人,然后才是一个书法家

  “我首先是一个女人、一个女儿、一个母亲、一个妻子,然后才是一个书法家。”坐在江苏省美术馆的会客室,孙晓云快言快语:“我也希望别人能对我有这样一个认识。”孙晓云不因位高名远而变换做人的颜色,当妻子、母亲、当家庭妇女和当江苏省文联副主席、省妇联副主席、省书协主席、中国书协副主席的做人本色始终如一。她说她喜欢做衣、买菜、烧饭、逛街,平时照顾老人、剪头、剪指甲,啥事都干。只是现在事务和应酬太多,无法如愿。她热爱生活,但名利欲望不高,“我也想生活好一点,但从来不到外面走穴,出去的活动百分之八九十是公益活动。但我觉得这样的生活很好。”“高调认真从艺,低调踏实做人”是她的座右铭。

  她为人善良热情。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孙晓云当天就向江苏省红十字会捐款。当中组部发出缴纳特殊党费支援灾区重建的号召时,孙晓云立即提取10万元现金奉献爱心。她先后向江苏省书法家协会、江苏省美术馆、4次向南京市书法协会以及私人困难者捐赠款项近100万元、她曾多次参加组织活动,送文化下乡、下基层,无偿奉献数百幅作品。她热心为中国红十字会、残疾人联合会、希望工程等捐献作品,每年坚持给美术馆的每一位工作人员写一个“福”字。

  1955年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孙晓云在依然年轻清秀的外表下保持着一颗快乐、活跃的心,“在理科人看来我感性,在文科人看来我理性,其实我是酒神和日神并存,是一个性情中人。”她话说和待人接物中透着诚恳、平等、平和的气息,让人感受亲切、自由。

  其书法风格一如其做人处事,“锦衣玉衽而不露锋芒、丰肌淡彩而天然骨秀。”书法家、中国人大教授郑晓华如是评价她。书法家李刚田说:“静态、雅意、清气是孙晓云书法的审美特点。近年来,她的书法新作在清雅中又平添了几分率真与老辣,是如新松之秀发、乔木之劲健,是勃勃生机的苍秀之美。”孙晓云作品先后在中国美术馆、香港、台湾、日本、韩国、意大利、法国、俄罗斯等地展览。

  孙晓云给其书斋取名曰“未了斋”,未了者,父母、亲人、家庭、孩子、工作、书法艺术承传大任使命未了也。她说自己在中国书法史上的使命就是“承传”二字。她在《书法有法》2014年精装版自序中写道:“有近60年的劳碌生涯,我实际上只做了一件还没有做好的事——传统经典书法的承传。我力图用微不足道的严肃态度,以毕生的实践和溯本求源的精神,来说服、感召别人。让书法真正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神圣的象征。”(本报记者李仁虎)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