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亿!苏东坡《木石图》香港成交 翰墨丹青-文化 曹淑杰 2771346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4.6 亿!苏东坡《木石图》香港成交 翰墨丹青-文化 曹淑杰 2771346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翰墨丹青

4.6 亿!苏东坡《木石图》香港成交

2018-11-27 14:41 | 来源: 新快报

  万众瞩目的苏东坡存世珍品《木石图》,今天晚上(11 月 26 日)在香港会展中心以4 亿 6 千万港元成交,成为本次佳士得香港拍卖的最大亮点。佳士得拍卖亚洲区总裁魏蔚对新快报记者表示,这幅作品是今年香港佳士得书画拍卖中最贵的一件,买家来自大中华区。

image.png

  苏东坡 木石图(局部)

  《新快报》收藏周刊记者梁志钦在香港现场了解到,《木石图》被安排在佳士得香港 " 不凡 - 宋代美学一千年 ( 晚间拍卖 ) " 专场上,在开场前,《木石图》早已连续不断地被来宾围观欣赏,经历千年的苏东坡手笔在今天的艺术市场上出现,着实让不少人产生了如同 " 朝圣 " 般的膜拜心情。在 7 点正式开始的晚间拍卖上,人们讨论的最多也是对这幅作品的讨论。

  或许是主办方的刻意安排,《木石图》被安排在专场的第 8 件拍品,前面有北宋汝窑天青釉茶盏、宋朱致远重修无名宋琴等。

  经过了大半小时的热身后,《木石图》终于现身,拍卖师提醒,要特别的金色号牌才能参与。起拍价从 3 亿 8 千万元港元开始,如此之高的起拍价,可以说拍卖史上少见,第一口价很快被现场一个藏家举牌 3.9 亿港元,两分钟后,4 亿港元有人跟,全场安静了一会,佳士得拍卖亚洲区魏蔚的电话来了,4.1 亿港元跟上,现场气氛十分肃穆,非常安静,大家似乎都在等待谁要叫下一口,在场的买家与电话委托都忙碌着悄悄讨论,约 5 分钟后,4.1 亿港元,拍卖师的锤最终定格了这件宋代作品的价格,合并佣金等,成交价约 4.6 亿港元。值得一提的是,这幅作品此前估价为 4 亿港元。

image.png

  人们现场见证了木石图的成交

  佳士得拍卖亚洲区总裁魏蔚称," 对于参与竞拍者而言,应苏轼《木石图》的委托方要求,保证金的比例提高到 40%,也是历史以来最高的,这件作品的策划以及实际的登记竞拍流程,几乎享有和佳士得拍卖达 · 芬奇《救世主》同等待遇。"

  佳士得拍卖最终能够成功征集到这件旷世巨制,也是得益于早前佳士得纽约策划的日本藤田美术馆旧藏专场拍卖的成功。

image.png

  《木石图》在画史上的神秘身影

  作为目前已知苏东坡仅存两幅绘画作品之一,《木石图》(又名《枯木怪石图》)曾经只在史家文字中停留过影子,或曾有一些黑白的民国珂罗版印刷品。

  曾经在故宫博物院书画鉴定大师徐邦达先生《古书画过眼要录》中,记有一幅苏东坡《怪木竹石图》,文字描述如下:"坡上一大圆石偃卧。右方斜出枯木一株,上端向左扭转,枝作鹿角形。右边有小竹二丛,树下有衰草数十茎。无款印。" 并详细记录了鉴藏印记,很可能就是《枯木怪石图》。

  祝勇在《在故宫寻找苏东坡》的书中写道:" 据说是苏东坡任徐州知州时画的,透过藏印和题跋,徐邦达先生梳理了这幅图卷的流传脉络——它最初是苏东坡赠给一位姓冯的道士的;这位姓冯的道士给刘良佐看过,而刘良佐的真实身份,同样也湮没在历史中,只有他在接纸上写下的那首诗,清晰地留到今天;再后来,米芾看到了这幅画,用尖笔在后面又写了一首诗,是米芾真迹无疑。"

  米芾曾在《画史》说: " 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

  黄庭坚在《题子瞻枯木》中说:" 折冲儒墨阵堂堂,书人颜扬鸿雁行。胸中原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风霜。" 从史料的角度,苏东坡作《木石图》无疑。

  1937 年在张葱玉的日记里有记载,当时由一位叫白坚夫的藏家卖给了日本人。当时张葱玉出了 9000 金,可是日本 " 阿部氏以万余得去 "。他说此生大概无缘再见到这件东西了,所以他觉得挺遗憾的。此后,国人再无缘与此作会面,哪怕后来徐邦达等先生组成的 " 鉴定小组 " 也曾为此画去找过阿部房次郎,但对方说,战争已给作品炸毁。因此,鉴定小组的几位老先生都没有见到过。

  但不少人也好奇,如此重要的作品,为何没有被《石渠宝笈》著录?或许真的只能说清乾隆也有 " 漏网之鱼 "。

image.png

  对话香港佳士得中国书画部

  为什么你们当时未见过原作,却能马上确认这就是真迹?

  收藏周刊:近年艺术市场有所调整,藏家为何愿意在这个时候拿《木石图》出来卖?

  香港佳士得中国书画部专家谢飞:这个跟市场大环境不会有太大的联系。我们接触到的是阿部房次郎的孙子辈家属,他们很清楚这件作品的来历和重要性。我们与藏家接触之初,藏家是希望通过私人洽购进行交易的,他并不希望把影响做得那么大。

  其实这件藏品在这个时候上拍也并非偶然的事,因为我们去年三月在纽约帮日本一个非常重要的私人美术馆——藤田美术馆拍卖一批重要的中国艺术品,其中就包括有乾隆《石渠宝笈》著录的六件作品,是 1915 年恭王府卖出的,拍卖拍得近 10 亿元(港元)。那次的拍卖影响很大。尤其在日本的反响很大。阿部家族应该是关注到了这件事,所以才主动联系到我们计划把《木石图》拿出来交易。恰逢那时候我们书画部游世勋先生在日本征集作品,他知道此事后说 " 可以放下一切的其他工作,专门对接这件藏品的交易事项。" 我们一看到实物之后,马上就确定这是真迹,历史上记载的就是这一件。

  后来因为私人洽购的买家有很多,我们跟阿部家族沟通了情况后,他们也同意以拍卖形式交易。

  收藏周刊:之前是在纽约佳士得上拍,这次为什么会选择放在香港佳士得上拍?

  谢飞:我们纽约佳士得跟香港佳士得并没有区分得那么严格,我们书画部是一个部门。之前选择在纽约佳士得上拍,主要是考虑藤田美术馆还有很多青铜器藏品,而青铜器市场纽约会更好。这次把《木石图》放在香港上拍主要是考虑香港有更多的中国藏家。为此,我们还特别开设了 " 宋代美学专场 ",包括汝窑瓷器以及与苏东坡相关的一些拍品。

  收藏周刊:为什么你们未见过原作却能马上确认这就是真迹?

  谢飞:首先,这是明显的北宋典型的纸,纸是没法仿的,然后有南宋的印,印也是没法仿的。画面的气息、印的颜色、纸张与墨色都符合那个时代的特点,也绝不是清代仿的。

  收藏周刊:宋纸有什么典型的特点吗?

  谢飞:细心看看,宋纸隐约有二指宽的痕,成排列状,这是宋纸特有的。另外,这里有几方是南宋的铜印,叫水蜜印,这种印盖上去的颜色跟其他年代的印是有区别的。

  收藏周刊:这件作品上,米芾的书法表现如何?

  谢飞: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笔法,字里蕴含着丰富的内容,都符合典型的米芾书法的特点。虽然跟米芾晚年的字有所区别,他晚年的字会更加丰硕一点,但整体的风格是没有太大的变化。

  收藏周刊:有人认为这幅作品上的米芾书法跟以往看的米芾书法不一样?

  谢飞:这种观点就有点不专业了。每个书法家不同的年龄段,字的特点几乎都会不同,比如张大千,他的书法是典型的一个年代一种写法的,而且每个年代都有所不同的。但整体的风格气息是一脉相承的。所以,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我们认为这件作品是已知流传至今的苏东坡绘画中,最具可靠性的一件。

image.png

  苏东坡 潇湘竹石图

  “胸有成竹” 的苏轼为什么喜欢王维

  除了画石,苏轼还喜欢画竹。所以至今流传下来的传苏轼所作的,除了《木石图》,就还有一张《潇湘竹石图》,藏于中国美术馆。

  《潇湘竹石图》采用长卷式构图,展现湖南省零陵县西潇、湘二水合流处,遥接洞庭巨浸的苍茫景色。整幅画作以潇湘二水的交汇点为中心,远山烟水,风雨瘦竹,近水与云水、蹲石与远山、筱竹与烟树产生强烈对比,让人在窄窄画幅内如阅千里江山。

  苏轼虽然没有形成过系统的画论,但他在诗文中曾零星而多次地表达过对绘画的看法,他认为,技巧的成就并不代表绘画的最高成就,在 " 萧散简远 " 中体现诗性的情怀,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吴道子和王维可能是苏轼最推崇的两位画家。他曾经评价吴道子的人物画说:"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

  而他对王维的看重,则更在吴道子之上。26 岁左右的时候,在凤翔做签判,苏轼就曾经前往普门、开元两寺,观摩王维和吴道子的道释人物壁画。看画后他写下了一首七言古诗,最后是这样说的:"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

  苏轼认为,吴道子的画虽然精妙,却仍有像画工雕琢一般的刻意痕迹,而王维已经达到 " 得之于象外 " 的更高级层次。

  米友仁 潇湘奇观图卷(局部)

  所以苏轼在另一处曾说:" 神机巧思无所发,化为烟霏沦石中。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与之呼应的是他的另一则评价王维的话语:"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绘画艺术的 " 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 ",导致苏轼和他身边的士人阶层,更偏好于某些特定题材的画作。可以说,他们的士人画,正是文人画的滥觞。

  苏东坡 寒食帖

  44 岁中年人的最大的艰难和天下第三行书

  苏轼对后世文人画的影响深远,而且,这位千年一出的天才,还为世人贡献了 " 天下第三行书 "。

  天下第一行书是 353 年王羲之《兰亭集序》,第二行书是 758 年颜真卿《祭侄文稿》。从内容来说,《寒食帖》的文采可能并非苏轼的巅峰之作,它的珍贵在于书法意象。

  它首先贵在有情绪。我们纵览通篇,作者一气呵成,起伏跌宕正如他人生境遇的真实写照,正锋侧锋转换自如,字与字断连间,似乎听到了作者的亲身讲述,总体气势又非常稳健,幽愤中不失大家气度。

  苏东坡的书法,被誉为宋四家之首,不是因为其技法有多么远胜古人时人,而是他找到了一条新的审美表达道路,在晋的尚 " 韵 "、唐的尚 " 法 " 之后,他开创了宋代书法尚 " 意 " 的新天地。他把书法审美,引导到了更为关注内在精神意蕴的层面。

  他在唐代书法的森严法度之下,寻找到了突破和超越的一种心得。他认为,此时就不需要再纠结于个别笔画的技法有没有完美到位了,那些都是外在的小问题。情绪、精神、格局,这些方面他觉得更为重要。

  林语堂在他著述的《苏东坡传》中,提到了这种审美的方法:在中国艺术里,节奏的基本概念是由书法确立的。中国的批评家爱慕书法时,不欣赏静态的比例与对称,而是在头脑里追随书法家走,从第一个字的开始到结尾,再一直到一张纸的末端,仿佛在观赏纸上的舞蹈一般。

  所以,不仅在绘画史上,苏轼在中国书法史上,也是一座不能绕过的界碑。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