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画中的七夕乞巧 翰墨丹青-文化 曹淑杰 2930164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中国古画中的七夕乞巧 翰墨丹青-文化 曹淑杰 2930164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翰墨丹青

中国古画中的七夕乞巧

2019-07-31 13:14 | 来源: 中国吉林网综合

    8月7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传说中这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鹊桥相会的日子。七夕最早是女孩子的节日,还有其他很多称谓,比如乞巧节、女儿节等等,除了女孩儿要拜织女求巧,民间还会有一系列带有占卜性质的游戏,比如蛛网乞巧、浮针试巧等等。

  据公开资料显示,七夕乞巧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已经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后,一系列与乞巧有关的习俗逐渐形成。

  以浮针求巧为例,女孩们会提前一天把一盆水放在院子里,翌日水面会有浮尘。这时,女孩可以把针放进去,等太阳出来后观察针在水中的投影。这个习俗的用意是祈求心灵手巧,假如针的投影是一些很漂亮的曲线,那么浮针的女孩子就会认为求到了巧,反之就是失败了。

  历史上很多古画忠实记录了这个传统,让我们来学习下古人是怎么“七夕乞巧”的吧。

image.png

唐《七夕乞巧图》 (局部)

      此画黑漆案上陈碗甚多(非宴会,乃乞巧之水碗)。整幅画看起来唐风犹存,是北宋前期(10世纪晚期-11世纪早期)摹本或改画本,取全景俯瞰角度,建筑庭院重重尽现,仍有敦煌唐代壁画的空间感。

image.png

  明 (传)仇英 《乞巧图卷》(局部)

  画的是妇女乞巧的活动,星星高挂於天空,妇女群聚在庭院中,对著星空祭拜,在庭院中摆设香案,上有瓜果、鲜花、酒、针线等衷心祈望自已能像织女般工巧,其中还有妇女对著星空穿针。

image.png

清 陈枚 《月曼清游图》册之八月桐荫乞巧

      描绘七月初七京中仕女乞巧的场面,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image.png

  清 任颐 《乞巧图轴》

  画中女子正在做丢巧针的游戏。

  自唐以后,关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就成为画家最喜爱的题材之一。傅抱石的《七夕图》中,画面右下角的牛郎骑在牛背上,抬头仰望左上方回眸的织女,中间云雾缭绕,仿佛是将它们分割开来的迢迢银河。马克的油画《鹊桥之恋》则用近乎抽象的浪漫笔法描绘了牛郎织女鹊桥相见的场景。刘旦宅《鹊桥会》、戴敦邦《织女牛郎七夕会》、鲍少游《鹊桥相遇》等作品也是对此情景的直接描绘。

  时至今日,七夕这个传统节日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仅余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传说一直流传民间,故有人称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