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 陶克陶胡雕塑(资料图片)
郭尔罗斯有着特色浓郁的民族文化。自古以来,游牧文化、渔猎文化、农耕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和渗透,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郭尔罗斯文化。浩如烟海的蒙古族民间文学在国内外都享有较高的荣誉。《陶克陶胡》是产生于十九世纪初的一种说唱体民间文学,是民间艺人根据真人真事创编,以蒙古族长篇叙事琴书,即乌力格尔说唱为主,还有民歌和多种传说、故事的文学版本,至今仍在蒙古族聚居地区广为流传。
陶克陶胡(1864—1922),蒙古族孛儿只斤氏,汉译简称姓包。1864年农历四月初八,出生在郭尔罗斯前旗塔虎城三家子屯(今前郭县八郎镇陶克陶胡村)一个毫克台吉(末等贵族,俗称穷台吉)家庭。父亲叫恩和毕力格,母亲叫巴应嘎。
陶克陶胡从小聪明伶俐胆识过人,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志气。十八岁时,已经长成了英俊彪悍充满活力的男子汉。“智慧在他的脑子里,武艺在他的马背上”。 这年的农历正月,塔虎城努图克的会兵组织正式成立,其宗旨是搞村民联防,陶克陶胡被推举为兵会首领。会兵组织成立后,陶克陶胡率领会兵,除人间不平,救乡亲于水火,做了许多好事,人们敬佩他、感激他、热爱他,尊称他为“陶老爷”。
1905年,郭尔罗斯前旗扎萨克(旗长)齐默特色木丕勒下令开放二龙索口、赛音胡硕和塔虎城一带荒地。为求生计,塔虎城一带百姓公推陶克陶胡去王爷府(时称公爷府)请愿,要求停止开放与移民,结果以抗上的罪名,遭到责骂与毒打。1906年9月23日凌晨,陶克陶胡带领三个儿子及亲族义友等32人宣誓起义。先捣毁了二龙索口垦务局,缴获20余条枪支。又于当晚11时到达茂林站,处死12名日本测绘人员及守卫清兵,缴获大批枪支弹药与军装。清廷急令哲盟十旗派出骑兵追剿陶克陶胡。1907年6月,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又派前路统领张作霖的巡防队等多股兵力进行围剿。当年7月,陶克陶胡率部占据醴泉县城德隆烧锅大院,与8000多官军激战六昼夜后突围。次年3月,又转战于扎赉特旗、土谢图旗之间,曾在土谢图旗与5000多追剿的官军激战三昼夜。
陶克陶胡反抗蒙古封建王公及清廷的起义,以几十人的兵力与成千上万官军在东北与东蒙广阔地带进行了100余次激战。起义的四年之间,他率部转战于郭尔罗斯、乌珠穆沁、呼伦贝尔等广袤地区,曾两次南下,三上索仑山,歼敌2000多人,立下了赫赫战功。1910年春,率部经锡林郭勒盟到达中俄边界,在众多清兵追击下进入俄境。后几经周折进入外蒙古库伦。于1922年4月在库伦(今乌兰巴托)病逝,终年58岁。
陶克陶胡起义配合了1911年辛亥革命前全国范围的反清斗争,动摇了清朝统治,打响了反清反封建的第一炮。陶克陶胡起义军以少胜多的游击战术,威震世界,连国外的报刊都给予了报道。
陶克陶胡是历史上少见的率军起义以胜利告终的的民族英雄。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用自己生命保卫家园的民族英雄,创编了蒙古族琴书《陶克陶胡》,首创者为民间艺人孝兴阿。孝兴阿曾于1947年到乌兰浩特,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大会上说唱此书。后来由著名歌手桑如布、康哈日巴拉(前郭县东三家子乡五道营子村民间艺人)等编唱,趋于臻善,立刻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广为流传。
事隔几年后,内蒙古科左中旗的嘎达梅林,在听了关于陶克陶胡英雄事迹的这部琴书和民歌后造反起义,成为了民族英雄。随后,产生了民歌《嘎达梅林》。
半个多世纪以来,传奇式的陶克陶胡故事,在东北地区蒙古草原上广为流传。人们为了怀念陶克陶胡这位民族英雄,还创作了长篇叙事琴书、民歌《陶克陶胡》,全面记叙了陶克陶胡率领贫苦牧民反垦抗清,反封建王公和军阀政府掠夺土地的正义斗争。作品塑造了陶克陶胡这位主持正义,为民请命,为了保卫家乡的土地,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讴歌了蒙古族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陶克陶胡》主要是先以蒙古族琴书传唱,后来又出现了演唱的民歌和出版的文学作品。无论是琴书、民歌还是文学作品,都是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语言凝练,音律铿锵,曲调跌宕起伏,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民间文学价值极为珍贵,同时又具有很高的历史学和民族学价值。
蒙古族长篇叙事琴书、民歌《陶克陶胡》在郭尔罗斯乃至整个科尔沁草原、哲里木盟、兴安盟、甚至呼伦贝尔盟一带都家喻户晓,老少皆知。作品虽然产生于郭尔罗斯境内,但在吉林省西部和北部地区广为流传,并影响到全国蒙古族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