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刺绣,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手工技艺。蒙古族刺绣以自己朴素而鲜明的色彩,活泼的针法,明快的线条,精细而粗犷的绣工为特色,通过不同材料的表现技巧,表达了作者的性格和情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2008年,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与生活密切关系
蒙古族刺绣与生活和大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刺绣艺术直接美化人民的生活,而刺绣图案的内容也是和生活、大自然分不开的。
从刺绣图案看有两种图案,一是自然形态的,一是几何形态的。自然形态的极其丰富,有犄纹、佛手和各种各样的花卉、草木、雄狮、五畜、鸟类、蝴蝶、蝙蝠、卷草等。几何形态的有各种万形图案,回纹,以点、线、面、方、圆、曲、直构成的几何形态。这些都是从体验生活和继承古人的成果而获得的。
群众在刺绣的实践中不仅善于观察生活;体验和表现生活,而且还善于互相学习。为了设计好一件刺绣晶常常登门拜访、学习他人的优点。比如佛手、寿字图案、蝙蝠,龙凤等图案显然是从汉族那里学习来的。把他人的好的资料纹样描绘下来,作为自己的宝贵资料长期保存,不少刺绣能手都保存有厚厚的一本亲手描绘的或搜集的图案资料。
历史传承
在蒙古民族中自古以来有家家妇女善于刺绣的传统习惯。在古代,不论蒙古贵族妇女,还是贫苦的妇女,一律学习掌握刺绣。蒙古族姑娘从小就学习刺绣,掌握家中各种针线活儿的技能,当然这种学习是没有专门的学校和教师指导的,主要是从母亲熟练的针线、刺绣中得到启发和培养的。少女从十来岁就开始学习刺绣,开始时绣各种荷包、袜底,到十五六岁掌握了一定刺绣方法后就开始绣各种花鞋、马海靴等,同时可以剪裁各种衣服,有些聪明能干的姑娘不满足于从母亲那里学到的刺绣技巧,就去求教于村内的一些巧绣能手,称她们为姐姐,从她那里耐心地学习各种高超的刺绣技巧,并缝制各种衣帽等,学习绣各种套袖、衣襟、耳套的制作方法,在各种不同的底布上刺绣各种花卉,鸟兽,以及各种自己所喜欢的图案。有些姑娘因刺绣的优美而得到周围人们的称赞,同时引起其它姑娘们的羡慕。
蒙古族在绣花时常常选择自己喜欢的犄纹,各种盘肠图案,杏花、牡丹、江西蜡、荷花、桃花,鱼、马、鹿、蝴蝶和鸟类以及万型图案(图门贺)等等。有些比较讲究的家庭还要绣帐幕,苫被单,有的地区姑娘出嫁时穿绿色的花鞋,以象征草原的兴旺。
制造过程
针法是在人们实践中产生并逐步发展的,蒙古族刺绣针法很多,中常见的几种针法是:
1、齐针:蒙古语称“梯格太”,这是一种最基本也是常用的针法,这种针法,组织线条排列均匀,齐整。绣法是起落针都要在纹样的外缘,线条排列均匀,不能重叠,不能露底,力求齐整。
2、莎玛拉柱敖由乎:汉语叫散套,是常用的针法之一。它的主要特点是:用不同长短线条,参差排列,皮皮相迭(皮头,皮皮、在每一个刺绣小单位中分批刺绣的层次,术语称“皮头”),针法相嵌。能够很细致地表现花鸟的生动姿态。其刺绣步骤:第一皮出边,外缘整齐,内长短参差,挂针紧密。第二皮是“套”,线条等长参差,挂针是一针间隔一针的稀针,一般第二皮的线条与第一皮颜色有区别,显得色彩丰富。第三皮线条与第二皮相同,但要嵌入第二皮线条之间与第一皮相压。最后一皮边缘要绣齐,线条排列要紧密。
3、施针:常用飞禽走兽的主要方法。它的特点是用稀针,分层逐次加密,便于镶色,刺绣线条排列自然,组织灵活。
4、套格其呼和莎嘎拉夫:汉语称接针,用短针前后衔接连续进行,后针接前针的末尾连成条形。套格其呼是以同等距离的点连成条形虚线。点与点之间距离相等,而莎嘎拉夫则点与点之间没有距离,看上去是整齐的一条线。皮料和毡料底子贴花用套格其呼针法。
5、敖日雅马拉:用汉语称为“打子”,即用线条绕成粒状小圈,组成绣面。因为每绣一针见一粒子,所以称之为“打子绣”。绣法是:上手将线抽出,下手移至底布面,把线拉住,将针放在线外,把线在针上绕一圈,即在近线根上侧刺下,将线圈贴紧绣地,收紧在针尖上,下手还原,将针拉下,布面即呈现一粒子。妇女们常用这种方法绣鸟的眼睛、花蕊等,效果良好。
6、莎吐兰敖由呼:这种针法主要是表现“退晕法”。用齐针分皮前后衔接而成,由外向内进行。刺绣步骤:第一皮接线外缘用齐针排列,第二皮用同种色减弱的色相丝线,针迹要衔接前一皮线条的末尾,以后各皮类推。也可以由内向外顺序进行,用齐针分皮前后衔接而成,由内向外有规则地进行。丝理方向一致,皮头相互衔接。牧民采用这种针法较好的表现了“退晕法”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