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家 谈
11月18日,国家典籍博物馆主办了“太古遗韵——中国古琴文化研讨会”,邀请了国内古琴名家和知名学者就古琴文化内涵、古琴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作用以及古琴文化的传承与现状进行交流探讨。
吴钊(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博士生导师)
古琴是传统乐器,如何诠释很重要。我们要传承经典文本,就要汲取精华。中国古琴声音的特点很重要的一点是金石之声,外柔内刚。对于喜欢和学习古琴的人,我建议有条件的一定要选好琴,这才是弹好琴的第一步,不走弯路,不浪费感情和生命。古琴曲与其他音乐不同,是精英阶层理想化的哲学体现载体之一,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譬如流水、譬如梅花……作为演奏者,演奏一支古曲不能仅仅当它是一首音乐曲目,要有内涵,要有灵魂。
范天明(书画家、文物鉴定专家)
铁琴铜剑楼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藏书楼之一。其所藏图书包罗万象,而其所藏各类珍宝异器更彰显出其收藏的专、精、博、奇。其所藏镇楼之宝——铁质古琴,不仅证明了收藏的主旨,也佐证诠释了中国文人士子左琴右书的生活范式与君子情怀。此藏书楼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以其他器物来命名藏书之所,铁琴与铜剑,寓意“琴心剑胆”。
此铁琴,材质特殊,寓意深远,所附含的古代美学元素及精湛的工艺技术,都使此琴在古琴文化传承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此琴现藏于国家图书馆,其结构为精炼砂铁锻造琴身,饰以特殊硬彩大漆,承露有残存五色云纹,琴头有古文字铭“雁声”二字。
此琴所处年代,正是中国古代第三次复古审美浪潮中。其材质,采用铁质漆灰,寓文武兼和,达剑胆琴心之旨要。而文字题铭则效仿古文,孔子壁中书所传字形,循说文六书之法,书就琴名,以达高古博雅内蕴。
吴寒(古琴文化研究学者)
建国以来,历次古琴展均以琴器为主,而此次由国家典籍博物馆主办的“太古遗韵——中国古琴文化大展”则是近代以来大规模、成系统的古琴文化展。展览以国家图书馆典藏史料为依据,以编年体为线索,展示了古琴所蕴含的悠久历史以及哲学文化。本次展览将历时7个月左右,以巡回展的形式,弘扬中国古琴文化,提高琴文化的普及率。
此次展览与众不同之处还在于其参与性增强,这与典籍博物馆的展陈理念和实践有关,观众可以在展厅中聆听琴曲、抚琴弹奏、感受斫琴,还可以身着汉服抚琴,在高山流水的意境场景中感受古琴艺术之美。我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在我教过的学生中,有孩童,也有年逾八十岁的老人,他们之所以倾心古琴,大多是在人生某个阶段听过古琴演奏,并从此铭记在心,难以忘却。我相信,当观众走进展厅,亲自体验过古琴之美,会留下古琴印象,在内心埋下一粒古琴的种子,日后这粒种子会发芽、成长,让古琴文化得到有效的延续和传承。另外,与所有的古琴文化学者一样,希望本次展出能让“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的精神重现,提升“弦外之音、琴外之功”的综合素养,倡导大众能“走进国图,多读书,读好书”,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茅毅(古琴广陵派第十二代传人、诸城派第六代传人)
在经历了多年沉寂后,古琴在2003年迎来了新生。这一年,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学习古琴的人数也在逐年上升,2003年全国学习弹奏古琴的人数约为2000人,如今已经超过百万人,这通过每年古琴销售量可以做大致判断。但是繁荣背后也有隐忧,如今的古琴培训多为商业机构,缺乏一定的专业性,教授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学习3个月就毕业。
“三年入门,三十年创新”,学古琴的人都知道这句话,意思是学古琴上手容易,但真能学得其中的修为,非常之难。老师不仅要教正确的技法,还要传授文史哲知识以及做人的道理,因为古琴艺术不仅是音乐审美,更是全方位的艺术,如果只学会弹拨,那只不过是皮相而已。今人附庸风雅无可厚非,但在泥沙俱下的情况下,还要悟真理、取真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