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虎戏:长白山民间戏剧艺术“活化石” 吉林非遗-文化 曹淑杰 3136534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玛虎戏:长白山民间戏剧艺术“活化石” 吉林非遗-文化 曹淑杰 3136534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吉林非遗

玛虎戏:长白山民间戏剧艺术“活化石”

2020-05-22 09:31 | 来源: 长春日报

  玛虎戏,满语“玛虎朱赤温”,是满族民间以祭神歌舞为主要表演形式的传统戏剧。戏剧中的神灵都佩戴“假面”出现,即满语的“玛虎”,汉译“面具”。玛虎古戏的剧情,多以会晤神灵、娱乐神灵、酬谢神灵,从而为人类祈福纳吉的特定故事情节而设定,带有古代巫舞、萨满神舞的鲜明色彩,戏中的“莽式舞”,也反映出满族及其先民生产劳动的欢乐场景。这种满族民间艺术表演形式,被人们称为带有远古文化痕迹的“戏剧活化石”。

  戏(繁体字“戲”),从“虎、豆、戈”,《字源》中对其会意为:祭祀或大宴时,有人带着虎面具,持戈舞蹈。由此可见玛虎戏的源头。《尚书·舜典》有“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描述的便是击打石制乐器,带着禽兽面具跳舞的场景。汉代表演的剧目《东海黄公》有带着白虎面具的演员;唐代有大面戏,《兰陵王》是其代表作。还有隋唐时期的“渤海乐”“靺鞨舞”、金代的“马克辛舞”、清代的蟒式舞、扬烈舞等。

  近年来考古学界发现的一些岩洞壁画及出土文物,也证明了我国早在远古时期就产生了狩猎及游牧生活题材的面具舞蹈。远古时期的歌舞从形式上说一般是歌唱、音乐伴奏、舞蹈三位一体的,从表演内容上看,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生活。此外还与原始宗教有密切的联系。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还要听命于自然界,人们心目中有很多自然神,往往会用歌舞来表达对神的敬仰,祈求神的庇护。祭祀,则表达了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的心愿,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反映。另外一些乐舞则是关于人类起源、部族起源的,原始人有很多图腾崇拜,也产生了很多图腾乐舞。

  玛虎戏的起源,也是从远古的祭神仪式开始的。根据部落的需要,以歌舞娱神,禳灾祈福,祝祷丰收。玛虎戏是萨满巫祭通往文艺表演领域的一座桥梁,因此被视为带有萨满痕迹的戏剧“活化石”。

  玛虎古戏的最大特点是,剧中人物大多戴面具,说唱歌舞,演出形式活泼。剧情中的神灵魔怪,都是依靠面具彰显其性格本质,进而突出戏剧冲突,强化人物个性。在祭神歌舞中,一些躲藏在面具背后的神灵,往往荒诞不经、痴迷狂舞,与萨满祭祀的“出神”一般无二。这些都反映出满族先民强烈的情感,即把个人的思想、信仰和家族的命运、前途,都付诸于神灵的佑护。作为一种歌舞戏剧的道具,面具通过“隔离”,婉转地到达了“不隔”的意境,这是玛虎戏面具演绎的要义。同时,这些面具所代表的自然界神灵,大多是满洲部族祭祀的对象,故而戏剧演出带有萨满祭祀活动的明显痕迹,也是顺其自然的民俗文化现象,但其中人格化、情感化的直观表现,不同色彩象征的真善美、假恶丑的内涵差异,是值得当代人称道的。

  玛虎戏曾广泛流传于东北满族聚居地,常在拜神、祭祖、年节、庆生时表演,也具有强烈的娱乐功能。玛虎戏班子走进乡镇村屯,无论室内、庭院、街路、戏台都能演出,演出时间可长可短,有的还穿插各种杂耍表演,如捞油锅、砸磨盘、过火坑、上刀梯等。这些好看的杂剧元素,让观众频频称奇。作为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戏剧,融合了萨满神功、神术、神面、神歌、神舞多种表现形式,并融入了武功、舞蹈、喜剧以及杂耍的技艺,故而,无论视觉效果,还是表现形式,都具有赏心悦目的心态观感和引人入胜的视听效果。可以说,满族民间文化遗存玛虎戏,具有自然性、原生态的传统民俗文化特征,是真正扎根于黑土地的东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作为长白山原生态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玛虎戏不仅形式多样、内蕴丰富,而且具有独特的地域风格和艺术魅力。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传统戏剧必须根据时代要求,服务大众,更新剧本内容,剔除糟粕,转换演绎形式,丰富艺术内涵,打造文化品牌。毋庸置疑,玛虎古戏的内容是庞杂的,历史是悠久的,传承是有序的。发展至今,主要传承人有多尔泰、张福来、傅英仁等等。

  张福来,满族,宁古塔玛虎戏北派传人傅英仁的表叔,生于1889年,以木匠为业,会演二三十个玛虎戏节目,一人可顶几个角儿,即兴发挥,四座惊叹。他的师傅就是他父亲多尔泰,当过八旗教习,文武双全,对玛虎戏的剧目、曲牌、唱腔、面具都很熟悉。张福来就是由族中长老严格挑选、训练和传承下来的满族玛虎戏艺术家。清末民初,宁古塔东西园子年年春节操办秧歌和玛虎戏,都离不开多尔泰的指导,多尔泰常领着儿子张福来演出。后来,张福来通过家族选拔传承,正式成为1931年前宁安地方玛虎戏的主要领班人。他还爱好满族秧歌,为了学艺卖掉自家大牛四处走访,成为当时办秧歌、跳玛虎的能手,传承了当地的女真秧歌。

  傅英仁,著名满族文化传承人,从小求知欲很强,对玛虎戏的各式假面情有独钟,又喜好吟歌跳舞,3岁时被族里遴选为小萨满。族里虽有严训,萨满不准擅杂艺,但他还是偷偷地留心向玛虎师傅请教。张福来、梅崇阿、关振川、卜清河等人都曾给予他指导。在宁安,往年还有跳玛虎的活动,主要是祭奠“玛虎恩都哩”,早期有萨满祭祀的形式内容,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跳玛虎已经生活化、民俗化和娱乐化了,纯属满族一些姓氏自发形成的群众性歌舞演唱活动。

  1997年至2002年,笔者先后十余次拜访傅英仁先生。傅先生将自己珍藏的玛虎面具图谱128个、张福来传承的葫芦面具2个、满族说部7部及满族民间故事、民歌约160余万字,悉数传给笔者。后经笔者整理,已经共同署名出版和公开发表,完成了傅先生的遗愿。著名满族文化学者富育光先生也将其珍藏多年的十余首“玛虎调”曲谱郑重地传给笔者。这些致力于满族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呕心沥血、矢志不渝的传承人,一直期盼玛虎戏这朵绚丽的民族之花,能够在新时代中国戏曲百花园的沃壤中继续盛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增光添彩。

  (作者王松林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萨满文化艺术委员会主任、长白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