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萨满服饰艺术 吉林非遗-文化 曹淑杰 3184363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漫话萨满服饰艺术 吉林非遗-文化 曹淑杰 3184363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吉林非遗

漫话萨满服饰艺术

2020-07-22 15:32 | 来源: 长春日报

  在我国古代北方广袤的土地上,渔猎、狩猎、农耕曾是民众主要的生活方式,湛蓝的天穹、肥沃的土地、广袤的田野孕育了淳朴、憨厚、热情、充满自然情怀与生命感知力的人们。在远古的萨满信仰文化中,“萨满”是人神沟通的媒介,他们借助服饰装扮成神的模样,传达着“神的信息”。对萨满服饰艺术的解读,不仅能够呈现北方民族原始信仰文化,还有利于梳理地域服饰造型艺术的发展脉络。

  萨满神服

  萨满神服在萨满造型艺术中深受关注,形态多元而纷杂。“神服,顾名思义便是萨满从事神事行为所专备的祭神服装,也就是氏族神职人员萨满化形为神圣的神祇代表的象征,突出其特殊本领与显赫身份,成为神祇在世间的本体化形。” 萨满神服的选材极为讲究,要求众多、禁忌冗繁。萨满神事用品多就地取材,选取方便摄取的天然材料,呈现出极强的地域民族特色,淳朴、自然、生动、亲切。渔猎民族的鱼皮服装、衣帽,狩猎民族的兽皮萨满神鼓、萨满神服等,都携带着极强的地方属性和民族特征。不同材料呈现出不同的审美体验,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影响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形成个性化的民族文化特色。

  萨满神服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最初显露出原始的生存状态,头戴兽角,脸抹兽血,“披皮为衣,振骨为铃”。同时,由于地域不同,生存环境的差异也导致萨满神服造型及材料的不同。其材料可以反映出萨满所生活的地域环境:北方游牧民族多以鹿皮、羊皮、狍子皮料为主;沿海民族则以鱼皮、海象皮、海狮皮居多。同时,萨满神服还配以蛙、鸟、蛇等各种小动物的皮及各种禽类羽毛、动物骨骼作为装饰,藤、草等植物及打磨的石子也是远古萨满喜欢的装饰材料。

  萨满神服的制作凝聚着萨满及氏族民众的智慧,承载着期望,汇集了自然界的精华。其制作与保存都非常有讲究,普通人家不能存放,必须由萨满亲自保存、供奉。《吴氏我射库祭普》云:“萨玛承载神意,实施神事而穿用之盛装,神服之孕生,乃氏族远古传替而来,相袭古久,不可更改。故神服有百余岁、数百岁者,子孙祥瑞,氏族珍宝,不可亵渎。”

  在萨满神服的材料选取及制作中,有大量的民俗信仰及禁忌。所捕捉的动物一定要十分健壮,不可选用怀孕及病弱的动物。捕捉后需要虔诚祈祷祭拜,取皮后要把骨肉放在高处,进行天葬,回馈给自然。皮料提取后要进行清理,除去不需要的成分,涂上驱虫药物并进行晾晒,然后通过揉搓使之柔软光亮。处理后的皮料适于缝制、染色。皮革染色方法传统而原始,将植物的花瓣花蕊、根皮茎叶泡制熬取出染料,对皮料进行浸染上色。同时,兽血也是极为重要的染料,并具有神圣的意义。

  萨满神服的缝制也颇具特色,多选取鱼骨及鸟兽的细骨进行打磨,以能穿透皮料,连接的线为鹿、狍子之类动物的脊筋,最后用鱼鳔熬胶进行贴合。萨满信仰万物皆有灵魂,人与动物需和谐共处,尊崇自然规律,我国北方先民便是在畏忌、崇拜、共生、掌控中与自然界共生共融。

  萨满神服造型粗犷原始,多采用高明度、高纯度的色彩,对比强烈,款式一般为长袍式和长袖衫式两种类型。但是各民族因地域环境、文化传统的不同而呈现出各自的文化特色,也因祭祀情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可谓形式多样、造型纷繁。北方诸民族多用红色、蓝色、白色、黄色为基础色调,并将其视为吉祥色。在布料上,通过绘图、刺绣、染色等工艺,呈现动物、植物、抽象纹饰等精美而富有创意的装饰图案。神服的制作,倾注了萨满及氏族服饰巧匠的心血与真挚虔诚的情感,制作工期有时历时数年,上面往往刺绣绘制数百个花饰纹样,装点鸟羽、兽骨、贝壳等多种装饰材料。后来,随着铜、铁等材料的广泛应用,萨满也开始大量采用金属材料,使神服更具厚重感与庄严感。

  蒙古族萨满神服在蒙古语中称为“达拉巴其”,其造型在北方少数民族萨满神服中独具特色,呈现出很强的民族特征及艺术文化审美特性。其造型粗犷而厚重,飘带色彩艳丽、数量繁多,像雄鹰的羽翼,庞大而雄伟,舞动起来气势恢宏,甚为壮观。在蒙古族的萨满文化中,飘带被视为萨满的翅膀,可以带其遨游宇宙。蒙古萨满神服为对襟式,宽袖口并有铜钱纹、云卷纹做装饰。全身缀有彩色饰带,有红、黄、蓝、黑等色彩,有的为通体单色,有的由七色、九色拼接而成,饰带上还绣有万字、寿字等具有中国传统吉祥寓意的装饰纹样。整体风格浑厚神秘,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饰带下端有铃铛或彩穗,胸前及背部挂有大小不一的铜镜。

  鄂伦春族的萨满神服材料多用鹿皮,花饰以刺绣工艺为主,图案具有极强的装饰性,领口、袖口及下摆绣有丰富的图案,包含各种花草、小动物及抽象几何图形,色彩明度及纯度均较高。神服胸部左右各有三面铜镜,下摆配有铃铛。身后有三面大的铜镜,有一长方形裙腰,刺绣着吉祥图案,下摆为两层彩色飘带,做工精良。

  达斡尔族萨满神服常用柔软的牛犊皮做成对襟长袍,左右各10面铜镜,象征城墙,下饰60个铃铛,代表护城的卫士。肩部左右分别立有两只小鸟,据说雄鸟在左,雌鸟在右,可以通过悄声耳语帮助萨满传递神祇的旨意。小鸟的下面有一坎肩,前面左右各有83颗贝壳,除上面3颗贝壳外,其它80颗贝壳4个为一组,整齐排成5行4列,形成密不透风的盔甲状态,保护萨满不受伤害。

  赫哲族近代的萨满祭祀活动极少,神服多为仿制的装饰品。古老的赫哲族是渔猎民族,萨满神服、鞋、帽极具特色,以鱼皮为主要材料,拼贴上各种动物图腾,古朴生动。赫哲族萨满神裙、腰带设计精巧,飘带分为3个层次,长方形带身配以圆形带头,用各色布料制作,色彩多样、图案多元。裙腰上用鱼皮剪成祥云图案进行拼贴,挂有5个金色铃铛,凸显赫哲族渔猎文化。裙腰上方还有一只用鱼皮剪贴的祥兽,造型简洁,线条流畅,体现出了祥瑞柔和之美。

  满族萨满野祭神服,呈现出原始祭祀的风格特征,皮制长袍、披肩、胸前佩有铜镜,装饰铃铛及彩色飘带。但是随着民族部落迁徙及政治变迁,政权干涉、民族融合使满族萨满文化由繁变简,其神服也趋于统一、简化。上衣样式自主多变,但由于满族喜白,认为白色代表圣洁,所以萨满多穿白色麻布对襟短褂,饰以纽盘扣。下身多为筒裙,腰部较窄,逐渐放宽,垂于脚面。腰部、裙体、下摆一般为不同色彩,各氏族往往视自身喜好而定,也有在下摆处多增加两三条色条的情况,以作为修饰。

  萨满披肩

  披肩,是萨满神服中非常重要并能够体现萨满观念及身份的物件。在满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及达斡尔族的萨满神服中,都有着做工精致、图案精美、材料贵重的披肩。披肩不仅是服饰的一部分,更是萨满尊贵身份、地位的象征,是彰显氏族富贵荣耀及智慧力量的符号。

  披肩处在神服非常显著的位置上,萨满认为披肩上珍贵的装饰物能够娱悦神灵、震慑恶魂,所以在制作的过程中凝聚了萨满及氏族巧匠的智慧与心力,往往选用最珍贵的材料、运用最复杂的技法制作而成。对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来说,褐背白腹小贝是披肩上常用的装饰物,这种贝类两三厘米长,椭圆状,形润腹白,打捞后清洗晒干,将褐色有花纹的拱形背部磨平,白色平滑肚腹朝上,镶嵌于披肩之上,4个一组或3个一组形成图案,美观规整。

  萨满神帽

  神帽,是萨满重要的头上配饰,既具有装饰意味,又具有实用价值。由于地域的差异、民族生活习惯的不同,神帽造型也各具特色。以狩猎为主要生活方式的赫哲族,其神帽延续传承了古老的萨满文化内涵,体现了萨满远古造型特征。上面用鹿角叉数作为萨满等级的界定标准,从低到高一般为三叉、五叉、七叉、九叉、十二叉、十五叉6个等级,一位萨满需要大约四五十年的学习与晋级,才能升为“十五叉神帽”。其神帽以动物皮毛为主要材料,后方饰有长飘带,用彩色布条、熊皮条等制成。

  锡伯族的神帽以铁、铜为帽架,鹿皮、棉布为帽胎,下部为圆形,逐渐向上收拢汇集至一点,形成比较简洁的倒碗状神帽,不配有鹿角、飞鸟等装饰物,帽子前沿缀有流苏,遮挡萨满面部。

  萨满铜镜

  铜镜,是萨满祭祀的法器,辅助萨满“招魂请神”,并保护萨满的身体安全。稍薄的铜镜,正反两面均无装饰,素面平滑,像一个铜盘。稍厚的铜镜正面光滑无装饰,背面雕刻蛇、鸟、青蛙等护佑萨满的神灵图案。图案根据民族及萨满请神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并不统一。铜镜的大小也没有统一的规范,小至直径两三厘米,大至直径20厘米以上,均有广泛应用。在众多的铜镜中,最受萨满重视的是悬挂于萨满服饰前胸和后背的两面大镜,分别称为“护心镜”和“护背镜”,是保护萨满灵魂的“护身神镜”。(作者邹克瑾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服装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