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三月十六是长白山地区一年一度的山神“老把头节”。每至此日,长白山下各村镇采参人、伐木人、猎人都置办酒席,焚香设奠,以祈平安。直至今日,这种祭祀活动还在为长白山区入山营生的人们所承袭,形成独有的祭祀文化。
“长白山老把头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长白山采参习俗”的重要内容之一。“长白山采参习俗”历史悠久,流传于长白山区。早在公元3世纪中叶,长白山区就已经开始有人采挖人参。长白山区人民把人参叫“棒槌”,把进深山老林寻找、采挖野山参称为“放山”。放山习俗历史悠久,相对集中在抚松县域,产生的具体年代和创始人已经无从精确考证。据撰于民国十九年的《抚松县志》记载:“抚松地处边远,原无居人,出产野参极多。嗣后外来之人渐有进山采掘野参,名曰放山。”到明末清初,抚松地域采挖野山参已形成规模,成为当地人民群众主要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的重要来源。
放山人每年需要在山林之中连续生活四个多月,由于原始森林中人迹罕至,生存条件极为恶劣,许多人在放山过程中受伤和丧生。为了避免曾经发生和可能遇到的各种不测,需要一些规矩来约束和规范放山人们的行为。同时,为了强化约束力,需要借助“神”的力量。最初的放山人由于畏惧奉林中老虎为山神爷,立山神庙、入山及获参,都虔诚祭祀。清代以后,由于人事日进,这种山中保护神的角色便落到第一个由山东来开山的,并牺牲在山里的老把头孙良身上。传说孙良为给母亲治病,来到长白山采挖人参,在山里与异姓兄弟张禄失散。为了寻找兄弟,孙良顾不上吃饭休息,累饿而死在蝲蛄河边。他死前发愿,身后化作长白山里的指路人,指引善良的人们挖到山参,早日还家,过上幸福的好日子。此后,抚松百姓便奉孙良为保佑平安吉祥、发财去灾的山神老把头爷。
据《抚松县志》记载:“阴历三月十六日,此日系老把头之生日。老把头不详何许人。相传系放山者之鼻祖土人或云是前清老罕王,现在放山者均祀之。是日,家家沽酒市肉,献于老把头之庙前。抚松人民对于此节极为注重,然他处无之。”
挖参人信仰老把头,把他视为保佑山民、管理山林野兽的山神,是挖参人的精神寄托和情感依靠。人们祭拜老把头,祈求放山平安顺利,抬到“大货”(挖到山参)。这一民俗活动体现了山区群众渴望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热切愿望,也体现了长白山人淳朴的生活理念。
2021年12月, 抚松县申报的“长白山老把头节”被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中国吉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