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三月十六 长白山地区最神秘的节日 非遗-关东文脉 曹淑杰 3841696
农历三月十六 长白山地区最神秘的节日 非遗-关东文脉 曹淑杰 3841696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非遗

农历三月十六 长白山地区最神秘的节日

2024-04-23 10:02      来源: 中国吉林网

人参.jpg

长白山人参 来源:图虫创意

  农历三月十六,传说是山神爷老把头的生日,是长白山地区独有的节日—— 长白山老把头节。                 

  把头,即巴图鲁(满语,英雄)。老把头为谁?据清杨宾《柳边纪略》记载:“凡走山刨参者,率五人为伍,而推一人为长,号曰‘山头’……乃入山相土,山头坐船而指,四人者剥树皮为窝棚。又择一个炊,三人樵苏,夜则燎火自卫。晓食已,人携小刀一、火石包一、四尺长木铲一、皮袋,随山头至岭,受方略,认径路,乃分走丛木中,寻参子及叶,得则跪而刨之。山头者时时立岭上,作声以呼其下,否则迷不能归矣。”杨宾详细记述了入山采参的习俗过程,并强调了山头(即老把头)系生死安危于一身的 “领袖”作用。

三把头节2.jpeg

国际媒体采访团在抚松县体验“长白山采参习俗” 罗浩/摄

  凡采参、狩猎、木把入山皆为放山,放山必有把头,关于老把头的身世,至少有三说。

  一为王皋说、柳古说,据《安图县志》记载:“老把头名称,放山、打猎、伐木各有把头,以其为首领故也。东山一带奉为神明。或谓王姓名皋者,或谓柳姓名古者,皆无可考。”土著人皆以斯日(三月十六日)为圣诞日,焚香设祭以祈福。

  二为罕王说,《抚松县志》称“老把头不详何许人。相传系放山之鼻祖,土人或云是前清老罕王”。老罕王即清太祖努尔哈赤,十三副铠甲起兵之前,在长白山放山,留下了四个小碟压桌的满族饮食习俗。那时,老罕王家里穷,跑到长白山里,跟一伙人挖棒槌。他带着小米、盐,白天上山排楞、铺趟子,晚上住在地仓(音抢)子(放山人依山就势挖的土窝棚)里。吃饭时,一张兽皮铺在地上,就算是饭桌了,几个人围着吃。有一回,到了吃饭的时候,罕王刚把兽皮铺好,还没等放吃的东西,忽地来了一阵风把皮子给刮翻了。罕王拿起兽皮抖了抖又重铺,刚铺好又来一阵风,兽皮又被刮翻了。罕王急了,一刀照风头砍去,刀落在一块石头上,“当啷”一声,崩下四块像小碟大小的石头。罕王顺手捡起,压在铺好的兽皮上。这石头一压,风就不刮了。罕子跟大伙儿吃了一顿消停饭。打那以后,刮不刮风,只要铺好兽皮吃饭,就拣起四块小石头压在四个角上,为的是图个顺当。后来,罕王在盛京坐了江山,兽皮改成了饭桌,也没忘四块石头,便改用四个小碟。满族后代不忘老罕王创业艰辛,每逢吃饭,便用四个小碟压在桌子四角,里面装上咸菜,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四个小碟压桌的习俗。如今尚有实物佐证:昔日抚松县城郊“东大庙”里建有“老把头殿”,塑像魁伟端坐,面目非凡,三绺黑须,双于抚膝,旁边放着一根索拨棍,顶戴花翎,身披黄袍马褂,完全是清廷王爷打扮。该县同样塑像的老把头庙,在去五里庄子的道边山岭上还有一座,只是比较小些。从塑像穿戴考证,决非是头戴帽头,身穿青布衣裳或披蓑衣的孙良。

  三为孙良说。相传,很早以前,孙良从山东老家到长白山挖参,他进山后不幸与干兄弟失散,于是翻山越岭地寻找,后来饿死在蝼蛄河畔。河边一块卧牛石上留有他临终写下的诗:“家住莱阳本姓孙,漂洋过海来挖参。三天吃个拉拉蛄,你说寒心不寒心?如果有人来找我,沿着蛄河往上寻。入山再有迷路者,从今我为引路神。”作为进长白山挖参第一人,孙良为后人开拓了一条进山之路。而他心地善良,仗义豪侠的品格,又深得山里人的景仰与崇敬。

12.jpeg

国际媒体采访团在抚松县体验“长白山采参习俗” 罗浩/摄

  传说孙良死后,成了掌管长白山的山神,指点挖参人避狼虫虎豹,常常拿到大参。保佑木把,躲暗礁险滩,行船放排不出事故;有时化为白胡子老人,把麻达山者(迷路者)引出深山老林;有时变成穿有红兜兜的小孩,把放山人引入参崴子……无论狩猎、挖参还是采撷的放山人,只要一进山,就要在地仓(音抢)子东边,支起三块石头,算是“老爷府”,插草为香,以为祭拜。

  山里人视每一个木墩为老把头饭桌,决不敢轻易去坐去碰。老把头过生日这天,放山人要集合在老爷府前,献上猪头,再烧纸码,磕头祈祷山神保佑。不管老把头为谁,老把头都是山里人的精神寄托和依靠,是山里人的喜神、福神、财神和保护神,是一位帮困救贫,除恶安良,解危护民的英雄,是吉林放山人的图腾。

  (作者:施立学 吉林省政府文史馆员;吴亚楠 吉林艺术学院研究生)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