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自古以来人们便视其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种吉祥物,其圆润的外形和谐音“福禄”使得它有着多福多子、健康长寿的象征。而在众多以葫芦为载体的工艺中,葫芦烙烫是葫芦雕刻中的一种传统技艺,它通过高温烙铁在葫芦表面烫绘出各种图案和花纹,从而赋予葫芦以艺术和收藏价值。
在古代,葫芦除了作为日常生活用品外,由于形态各异也被用作原始的乐器和装饰品。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在葫芦上刻画简单的图案和文字,以此来表达情感或记录事件。
到了唐宋时期,葫芦雕刻技艺有了显著的提升,不仅图案更加精致,而且开始出现了专门的葫芦雕刻艺人。明清时期是葫芦雕刻艺术的黄金时代,葫芦雕刻艺术达到了顶峰。这一时期的葫芦雕刻不仅技艺精湛,而且题材广泛,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历史故事等均被巧妙融入其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一些宫廷艺人和民间工匠尝试用烙铁在葫芦上作画,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手工艺。
由于葫芦表面特殊的质感,加之烙铁烫制后的色泽鲜明,使得葫芦烙画作品具有了古朴典雅、色彩明快的特点。这项技艺不仅要求工匠具有高超的绘画和设计能力,还要求对葫芦的质地和烙铁的温度控制有极其精准的把握,无疑是将这一自然造物赋予了文化灵魂和艺术生命的绝妙手法。
许宏双,1990年出生于白城市通榆县,白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许氏葫芦工艺传承人。
许宏双七八岁时就对烙烫工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进入高中后,许宏双将对美术的追求当成了人生事业和奋斗的目标,并顺利考取了师范类美术专业,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美术教师。
在许宏双学习烙烫艺术时,受同乡的家具木匠世家李业林的指点,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许宏双潜心烙烫艺术创作,通过专业美术学习,他将木板烙烫画工艺转移到葫芦上,在不断追逐、用心研究、悉心创作、转换载体、创新性融合中,逐渐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特有的葫芦烙烫工艺风格,使这一传统民间流传的葫芦文化得到继承,并在此基础上将现代美术的优点与葫芦艺术有机融合,作品更具时代特色,成为工艺美术的技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遗产。
《献寿图》是许宏双做的第一个年画题材类的作品,在初步设想和策划的时候较为顺利,却在创作的时候遇到了困难。如何将通榆年画画到葫芦上?一个平面一个立体,并且通榆年画最主要的特点和手段就是擦笔水彩,利用擦的力度动作过程强调明暗关系,在葫芦上如何通过烙烫工艺体现出这样的明暗色调呢?使用的颜料无法用普通水彩来代替,普通的水彩无法在葫芦表面上形成饱满艳丽的色彩。
许宏双带着难题潜心研究,历时近一个月的不断磨合,反复推敲,终于完美解决了工艺技术上的难题。与此同时,许宏双又研究调配颜料,将多种材料复配形成烙烫针刺的特殊颜料,不仅保证色彩呈现还保证了持久性。《献寿图》的完成给许宏双带来了成就感,这是一次传统文化艺术作品与现代创新艺术作品的完成融合,也是一个突破。
有了成功案例,许宏双没有停滞不前,而是又学习了烙彩结合工艺、雕刻工艺等,使自己技艺掌握更全面。他先后完成了许多精美的葫芦作品,在通榆县墨宝园参加展览,被各界朋友收藏和喜爱。
葫芦烙烫艺术作为一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手艺,不仅丰富了吉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谱系,也为地方文化的传播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吉林省的非遗项目保护工作,这种烙画艺术得以系统地传承和推广。
通榆县文联高度重视民间艺术研究工作,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县内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文化作用和社会影响力,许氏葫芦工艺于2022年通过申请,进入通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成功申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白城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自2020年开始,通榆县明德小学校有计划地开展了一系列“传统文化进校园”葫芦工艺社团学习活动。许宏双把许氏葫芦的技术传承带进了校园。如今,学校将葫芦工艺纳入特色课堂,深受学生们欢迎。
葫芦雕刻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精湛的技艺,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每一件葫芦雕刻作品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缩影,许宏双用自己的双手,将祖国的大好河山、风土人情刻画在葫芦上,它们不仅展现了国人的审美情趣,也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记者:李璐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