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传统婚礼是中国朝鲜族先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不断融合发展而形成的,朝鲜族的婚礼分为“女嫁”和“男娶”两个部分,通常是同时举行的。
朝鲜族曾长期实行“男归女家婚”,即新郎在新娘家举行婚礼并留居若干年,而后再带领妻子儿女返回自己家中。明清时期,朝鲜王朝受儒家思想影响,极力推行在结婚当天把新娘接回新郎家的“亲迎”方式,但面临传统习惯的阻力难以实行,于是将“男归女家”方式与“亲迎”方式相结合,创造出了折中的“半亲迎”方式:新郎在新娘家举行婚礼后只住两天,第三天即带领新娘返回新郎家。其后“半亲迎”方式成为朝鲜民族的主要婚娶方式。中国朝鲜族婚嫁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采用“半亲迎”和“亲迎”两种方式,而以“半亲迎”方式为主,1950年以后统一为“亲迎”方式并一直沿用至今。
传统的朝鲜族婚娶方式包括议婚、大礼、后礼三大环节,其中议婚包括核对宫合(对照男女二人的生辰八字)、书写婚书、涓吉(确定结婚日期)等内容;大礼包括新郎家向新娘家赠送礼装函(彩礼箱)、奠雁礼、交拜礼、合卺礼、新郎接受大桌等内容;后礼包括新娘前往新郎家接受大桌,第二天举行妇见舅姑礼等内容。
朝鲜族传统婚礼是儒家文化的具体显现,其形式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可以为儒家文化传播发展和朝鲜族民俗文化的研究提供参考。
2008年6月7日,朝鲜族传统婚礼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初审: 邱珮峰
复审: 曹淑杰
终审: 陈尤欣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