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非遗|满族花棍舞 非遗-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26159
吉林非遗|满族花棍舞 非遗-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26159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非遗

吉林非遗|满族花棍舞

2024-10-14 14:53      来源: 吉林文脉微信公众号

  满族花棍舞是一种融音乐、舞蹈、健身为一体的民间舞蹈艺术表演形式,由满族八旗将士的“报马鞭”演变而来,是一种欢庆胜利和丰收为主的民俗舞蹈。表演道具花棍由木棍或竹竿制成,长约80-100厘米,两头串上铜钱,系上飘带,舞者手持花棍,随鼓乐调动步伐,舞动花棍,不时用花棍碰击,肩、背、肘、手、膝、足,使其发出脆响,以烘托舞姿。

  花棍舞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文化特征:一是武舞性。舞者的排列类似于军事训练,队形以双排行进为主,穿梭交叉,注重配合,与古战阵相似。二是自娱性。产生于民间,演出时走街串村,自由奔放,自娱娱人。三是动作性。舞者手、颈、腰、脚齐参与,变换踢、打、磕、拍、拐、甩等舞姿,舞蹈富有韵律。四是动律性。其具有弹性的屈伸,是各种步伐的主要动律,腰部扭动,肩部画圆是上身的主要动律,旋律时而委婉细腻,时而刚劲奔放,整套表演“稳中浪,浪中艮,艮中俏”。打法分为文、武棒两种,文棒为九棒,武棒分四棒、巴腰舞、十六棒、十八棒和二十四棒。

  满族花棍舞承载着满族人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历史文化、社会习俗特征。表演中的音乐、舞蹈和服饰、道具充分体现了满族人民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营城子新家村的武氏家族较完整地传承了花棍舞,代表性传承人武淑艳培养了一批乡土传人,组建了花棍舞团队,经常在乡村及城镇社区广场演出。

  目前,伊通为了保护和传承花棍舞,正在落实各项保护措施,广泛开展花棍舞进校园、进社区工作。同时,鼓励各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整理、出版有关书籍等,留住民族技艺,赓续民族精神文化血脉,扩大花棍舞的社会影响。

  来源:伊通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初审: 曹淑杰   复审: 张彦梅   终审: 陈尤欣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