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克陶胡是产生于19世纪初的一种蒙古族说唱体民间文学,是民间艺人根据真人真事创编,以蒙古族长篇叙事琴书,即乌力格尔说唱为主,以民歌和多种传说、故事为内容的文学版本,至今仍在蒙古族聚居地区广为流传。
长篇叙事琴书、民歌《陶克陶胡》,是以1906年—1914年发生在郭尔罗斯的陶克陶胡起义为素材,全面记叙了陶克陶胡率领贫苦牧民反垦抗清,反封建王公和军阀政府掠夺土地的正义斗争。作品塑造了陶克陶胡这位主持正义,为民请命,为了保卫家乡的土地,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讴歌了蒙古族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陶克陶胡是历史上少见的率军起义以胜利告终的的民族英雄,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用自己生命保卫家园的民族英雄,先后由民间艺人孝兴阿、康哈日巴拉、桑如布、白音仓布等创编和完善了蒙古族民歌和乌力格尔《陶克陶胡》,日渐臻于完善,深受人们喜爱,广为流传。
《陶克陶胡》主要是先以蒙古族琴书传唱,后来又出现了演唱的民歌和出版的文学作品。无论是琴书、民歌还是文学作品,都是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语言凝练,音律铿锵,情节跌宕起伏,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民间文学价值极为珍贵,同时又具有很高的历史学和民族学价值。
陶克陶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主要特征首先表现在作品是蒙古族民间艺人口头创作而成。又经过无数优秀民间艺人的整理、加工,既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长期口头传唱中,每一位蒙古人都是艺人、歌手,在劳动中传唱,在饮酒时高歌,产生了多种异文和不同的演唱风格,但主要故事情节是相同的。其次,民间流传的长篇叙事琴书和民歌《陶克陶胡》,主要用蒙古语演唱,演唱方式繁多,可以独唱、合唱、自己拉琴自己唱;单人演唱,群体伴奏,一人演唱,众人伴唱等,还有好来宝的形式说唱。
蒙古族长篇叙事琴书、民歌《陶克陶胡》在郭尔罗斯乃至整个科尔沁草原、哲里木盟、兴安盟、甚至呼伦贝尔盟一带都家喻户晓,老少皆知。作品虽然产生于郭尔罗斯境内,但在吉林省西部和北部地区广为流传,并影响到全国蒙古族地区。
2011年,陶克陶胡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