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清明节仍为我国民间的重要传统节日。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踏青、放风筝等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使人们在祭拜祖先之余,在明媚的春光里驰行青绿山野,成为敦亲睦族、感恩行孝的一种方式。 [详细]
2020-04-07 光明日报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原地区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详细]
2020-03-26 中国吉林网十二生肖作为纪年的一套符号体系,看似不起眼而且有点讨人嫌的老鼠,在其中名列榜首,这是啥原因? 中国古代学者曾经从一昼夜十二时辰的角度作出解释。天地混沌一片时,鼠类正好在时近夜半时出来活动,将天地咬出一道缝隙,就是“鼠咬天开”,所以子属鼠;开天辟地后,人们要种田为生,牛在那时是耕田的主力,所以丑对应... [详细]
2020-01-22 中新网有一个说法称,在除夕之夜,人们需要把芝麻秸铺在路边或者院子里,孩子们在玩闹中,把这些芝麻秸踩碎了,谐音“踩岁”,又因为“碎”、“岁”读音相同,所以意味着“岁岁平安”。 [详细]
2020-01-20 中新网如果没有节俗带来的仪式感,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便会与普通的假期无异。仪式感犹如生活的调味剂、文化的倍增器,它让平庸的生命懂得庄重,让潦草的生活焕发温馨。我们重视年夜饭,正是为了温热内心的仪式感,触发文化意义上的深层感念。 [详细]
2020-01-20 华西都市报“年年有余”之俗起兴于宋时,是由于物质文明的演进带动人们的食鱼观念而成因的。至今南方许多地区,“全鱼”仍是宴中亮点,通常是宴尾之馔,基本是端上来行俗,谁也不会大啖图尽。 [详细]
2020-01-19 北京晚报糖瓜正是灶糖的一种。糖瓜的主要原料是麦芽糖,还要掺上一些黄米,熬制而成,如果拉伸成长条,就叫“关东糖”;搓成扁圆形状,就叫“糖瓜”。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 [详细]
2020-01-17 中国西藏网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系列文化活动涉及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俗等多个非遗门类,共覆盖全国142个贫困县,26个省(区、市)共组织140支非遗小分队,举办约300场文化活动,为基层群众送去丰盛的“文化年货”。 [详细]
2020-01-16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