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大桥原名叫南关大桥,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它始建于清朝,是“长春府”搬到“宽城子”后修建的。它是当年长春通往吉林等东部地区伊通河上唯一重要通道。
最初是清代时修建的长64米、宽4.55米的简易木桥,因在长春老城南门(也叫全安门)外,故称"南大桥"或"全安桥",人们习惯称它为南关大桥(见下图)。木桥的修建,方便了两岸交通,也进一步促进了两岸经济的发展,加快了长春城的快速开发。上世纪初民国后期,当时的木桥年久失修,木桥只能走行人和空载马车,桥体只好用木斜杠支撑加固。1925年开始筹划改建混凝土桥。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占领了长春,驻守长春南岭的炮兵第十团官兵奋起抵抗,打响了东北人民抗日第一枪。 日本鬼子占领东北后,对东北人民进行了残暴的奴役和疯狂的掠夺。鉴于该桥是长春通往吉林市和东部地区的要道,日本关东军为了快速地在长吉两地调动部队,于31年底开始筹建新桥。当时聘请了桥梁设计师俄国人卡希阔夫。为了赶工期,1932年初冬季土地尚未解冻的时候,新桥就开始施工了。当时筑桥工人在伊通河道里筑起围堰,在围堰里用混凝土浇注桥体,经过紧张施工,大桥终于赶在1932春天桃花水下来之前完工。桥长86米,宽16米。这是长春第一座混凝土大桥。(见下图)

长春解放后,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由于大桥是连接二道河子区的吉林大路和南关区的解放大路的钮带,已经渐渐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1950年,在苏联专家存留毛维奇的指导下,市建设局土木工程队对大桥进行了展宽扩建,在桥的南北两侧各加宽了一条慢车道和人行道,工程于1951年11月竣工。经过此次加固、加宽后,桥长86.7米,桥宽27.5米,比扩建前展宽了11.5米。并正式更名为长春大桥,在大桥两端桥头水泥桩上浇筑有“长春大桥”字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长春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伊通河上相继又扩建和新建了几座大桥。但长春大桥久已不堪重负,经常出现严重拥堵的现象,满足不了交通和防洪的需要。长春市政府于2004年3月10日爆破拆除了旧桥,新桥在当年9月24日竣工通车。新的长春大桥全长143.4米,宽47米。双向机动车道均是4车道,中间设置了7米分车带。通行车辆荷载最高可达70吨,设计使用年限70年,设计泄洪能力每秒853立方米。(见下图)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