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的“日本桥”最初是1909年10月开始修建的一座木桥。1910年7月建成时,这座宽20米、长11.33米的木桥被人们称为东斜街桥。尽管是一座木桥,但是东斜街桥的模样可不一般。这座桥“桥面上的车行道和人行道以7寸的方木相隔分界。桥面的布置形式是车行道位于中央,两侧为步行道。桥面两侧设桥栏,桥两端用方木固定桥栏,在方木上刻上桥名”。
因为连接了“满铁附属地”与长春老城区,东斜街桥上终日行人不断,车马往来络绎不绝。热闹与繁华代表了这座桥的地位与作用;但过度的兴奋与劳累,也使这座年轻的大桥身体受到极大的摧残。7年后,桥木腐朽严重,经过几次修缮,仍然难以维系它的生命。“满铁”为了附属地的发展,决定重建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永久性桥梁,这就是后来的“日本桥”。
这座于1918年11月竣工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单孔拱桥,设计者是日本人长谷川贞三,其建造者也多为日本人。因此,人们将这座桥称为“日本桥”。
在那样的年代里,中国人称这座桥为“日本桥”,语意中有许多敌意和蔑视的成分,而日本人称它为“日本桥”时,显然会联想到那个让他们为之骄傲的位于日本东京都中央区的“日本桥”。那座于1603年由德川家康提出建设全国道路网计划时修建的桥,早已被列为日本的重要国家文化遗产。
日本人出于自身的“日本桥”情结,并考虑到它所起到的连接“满铁附属地”与长春旧城的重要作用,把这座大桥修建得非常华丽。
“桥基用预制桩夯打入头道沟底,桥的翼壁由桥台向外呈长方形,桥面分为车道和人行步道两部分。车道位于中央,由花岗岩石板铺装,宽14米,两侧的人行步道由混凝土方砖铺装,各宽2.37米。桥栏高1米左右,位于人行步道外侧并与步道平行,表面由大理石装饰,两端的四角各有一座灯柱,显得十分华丽。”85岁的王晓敏老人回忆起这座被日本人称为“长春第一主要桥梁”的大桥时,记忆犹新。
“日本桥”既是来往于“满铁”附属地和长春城内最便利的咽喉要道,又是中日管辖地界的分界线。桥北是日本人管辖的“满铁附属地”,桥南是中国官府管辖的商埠地,当时的长春人称这座桥为“阴阳界”。
民国初年,作家萧军在长春生活过多年,其后他在《忆长春》一文中记述了“日本桥”:“在桥北面,日本人设有一幢红色砖墙的小房子,是日本警察的派出所,俗名叫‘黑帽子小衙门’。因为里面的警察全是穿黑衣,戴有一条暗紫帽箍的黑帽子。他们经常是挂着皮壳手枪、短剑或长刀的。一些赶马车的,拉人力车的……全很恐惧这红房子,称为‘小衙门’,又叫黑屋子。如果一旦被抓了去,轻者打一顿嘴巴和耳光,重者灌凉水、煤油或辣椒水。”
“日本桥”使用了十几年。1935年8月,为了适应“满铁附属地”商店街的建设,“日本桥”作为头道沟暗渠的一部分被埋入地下。今天,当你漫步在胜利大街东端的交叉路口时,脚下踩着的正是这座桥。
(作者刑耀东 为长春历史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