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松水,女权肇始,我校夙清芬;力学无荒,乐群健体,进德继先民……”1908年,伴随着铿锵有力的校歌声,吉林官立女子师范学堂在当时的省城吉林市成立。这是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吉林正式建制行省以来的大事件,开吉林风气之先河。女子教育从此写入吉林教育的史册。
吉林官立女子师范学堂的建立
鸦片战争,特别是甲午战争后,中国社会面临严峻考验,晚清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企图挽救危局。其中,发展女子教育受到维新派梁启超等人的重视:女子占全国半数人口,只有兴办女学,才能“内之以拓其心胸,外之以助其生计”。在维新派的倡导和女权运动的推动下,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拟订《钦定学堂章程》,1904年(光绪三十年)1月13日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癸卯学制”规定家庭教育包括女学,这标志着清政府把女子教育提上议程。
1907年,在腐朽的清帝国行将没落,一个新时代呼之欲出时,清政府又相继颁布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对女子师范及女子小学堂在办学宗旨、入学年龄、课程设置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和要求:每县州必设立女子师范一所。由此,在过去漫长岁月里一直束缚着女子的大网被撞开,女子教育在各地展开,吉林官立女子师范学堂也迎着时代的曙光破茧而出。
由于地处偏远,当时吉林的文化建设相对落后。但是到了20世纪初,国内轰轰烈烈的女权运动、发展女子教育的呼声也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了这里。在刚刚设立行省的吉林,尽管兴办女学一事受到了一些顽固派官僚的阻挠,但还是被提上了日程。《东三省政略》卷九之《学务·吉林省纪·师范篇》载:清光绪三十三年,吉林设立行省,提学使吴鲁奉命筹办吉林女子师范学堂。基于初办,考虑先由省城试办,往后酌情添增。经过近一年的筹备,1908年5月23日,学堂建成开学,确定校名为“吉林官立女子师范学堂”。据记载,女子师范学堂招收高等女子小学堂毕业或有同等学历,而且“身家清白”“品行端正”“身体健康”的十四五岁女生入学,并要有人为其担保。还设立附属女子两等小学堂,以期使女学发达。当时,由候补直隶知州、吉林近代教育家王文珊为学堂监督(校长)。
女生入学,在当时的吉林地界可是一件大事,昭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民国年间,徐世昌等编纂的文献《东三省政略》称:“吉林向无女学,是校开而女子向学之风为之兴起。”伴着一泻千里的松花江水,女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传遍了北国江城和吉林大地。
女子师范学堂的历史变迁
吉林官立女子师范学堂创立后,当年即招收讲习班1个、初中班1个、师范班3个,共有学生208人。第二年,成立保姆班,第三年成立幼稚园。加上附属女子两等小学,形成了“一条龙”的女子教育系统。
学堂学制四年(后改为三年),学生一律住校,免除一切费用。当时的教育要点如下:一是强调女德教育,懂得“为女、为妇、为母之道”,要严格遵守封建旧礼教;二是了解家国关系,女子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根基;三是获得一定的技艺,即独立生活的手段。学堂的教育理念虽然未能脱离封建礼教,但课程设置却跟上了时代的步伐,除四书、孝经、修身外,还有国文、历史、地理、算术、代数、几何、三角、博物、手工、音乐、图画、体操等新潮科目。辛亥革命后又增添了“三民主义”课程,倡导民主与科学之风。关于女学生毕业后的去向,据《吉林教育回忆——吉林市文史资料》记载:“清政府规定,女子师范学堂毕业生从领毕业文凭之日起,三年以内有充当女子小学堂教员或蒙养院保姆之义务,毕业生如有不得已事故实在不能履行这一义务的,需有地方官员查明并报提学使批准,酌情交纳一定数量的学费方能免除其义务。如有不肯尽义务的或者是裁撤其当教员凭证的毕业生,本人要交纳学习时由公家给予的学费。”这条规定,一是针对社会上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影响,另一个是当时读书的女学生家庭大多比较富裕,毕业后用不着去赚钱糊口。但从大趋势来看,女子师范学堂的学生毕业后,多数走上了社会工作岗位,她们不让须眉,教书育人,为社会进步、妇女地位的提高付出自己的才智和汗水。
女子师范学堂的教师选聘要求也很高,由省长亲自下聘书给被选聘的教师。当时“女师”的教师都是俊杰之才,著名学者孙晓野就曾受聘在这里讲授国文。这所学校也走出了不少有名的学生,比如东北著名女作家梅娘就曾在此学习。她在《我的大学生活》中说:“1936年,我从吉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高中部毕业。”梅娘在学校学习期间是个很活跃的学生。陈晓帆选编的《又见梅娘》一书介绍,在孙晓野先生的帮助下,梅娘和同学们发起了读书会和创作活动,地点在学校图书馆内,而当时的馆主任就是孙晓野先生。梅娘和同学们在那里读进步书籍,这使得她们文思勃发,于是便想创办一份自己的刊物。谁知,形势突然发生变化,伪满警方要来查抄“反满抗日”的文稿和物证。于是,孙晓野先生又和同学们一起,把小小的编辑室伪装成了刻印甲骨文的作坊,梅娘和同学们则成为初学乍练的“刻书匠”。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位文坛新秀诞生了。1937年梅娘出版的第一部作品《小姐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写成的。然而,处于历史变革中的女师,不断受到历史大潮的淘洗。1911年(宣统三年)农历四月初十,也就是在学校成立的第三年,吉林城内失火,燃烧了两天两夜。城内5万多间房屋烧成灰烬,此次火灾史称“火烧船厂”。受火灾影响,建于1742年(乾隆七年)的永吉州文庙废止。第二任吉林省提学使曹广祯下令,将女子师范学堂与附设“女子两等小学”搬迁至新开门内学署(学院衙门)文昌宫、文庙乡贤祠(原文庙内)。原校舍留做女师宿舍,再添招蒙养院学生一班。至此,女师及附属小学、附属幼稚园,共有各类校舍达152间。1912年,女师更名为“吉林省女子师范学校”。此后,吉林省又在当时的省城吉林市相继建立了第一中学校和毓文中学。女师、一中、毓文三校在当时号称“吉林省三大人才摇篮”。
1921年,吉林省创办女子中学。女子中学筹办过程中,一时校舍无着,有人提议先暂借女师校舍。于是,吉林省教育厅决定,省立女中暂时附设于女师院内,“本年秋季先行招收一班,俟招有两班以上再觅相当地点分立……”此后一段时间,吉林女师和吉林女中在同一校舍上课,形成双校并立的局面。两所女子学校的学生来自吉林省各地,但仅有少数来自市民和农民家庭,大多数是官宦、士绅、地主、商贾人家的女子。此后十余年间,是吉林省女子教育稳步发展时期。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乱世之中,吉林的教育也陷入瘫痪状态。1932年3月,伪满洲国成立,伪满文教部公布训令,废止三民主义及一切排外教科书,用所谓“建国精神”代替三民主义教育。
日本侵略者极力在女师推行法西斯奴化教育,并将女师改名为“吉林省立吉林女子师范学校”。1938年又将吉林女师并到吉林女中,其原永吉州文庙内校址改建为吉林市立新开门国民学校和国民优级学校。如今,这里成为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校校址。
王文珊校长参与创作校歌
王文珊,字少石,吉林榆树黑林子镇人,光绪八年(1882年)壬午科举人,后补直隶州知州,吉林近代教育家、教育先驱。王文珊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考中举人后,开始投身家乡教育事业。他以家办学,后出任伯都讷种榆书院山长、主讲和吉林府崇文书院山长、主讲。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废除科举后,在省立师范学堂任教,1907(光绪三十三年)创办省教育总会,任会长。吉林官立女子师范学堂成立后,被聘为监督(校长),后又任吉林省立图书馆馆长。
女子师范学堂筹备期间,受封建思想影响,女孩们不愿上学,家长们也不愿意让女孩抛头露面,校长王文珊和教师逐一登门劝说,得以招收一些学生。对学堂开什么课程,他也反复探究,确定了对学生进行女德教育、家庭与国家关系教育和技艺教育,并在学堂废除“请安”“跪拜”等旧礼。
为了体现“女子师范”的办学理念及治校精神,倡导校园文化,展示校训和校风,王文珊还参与创作了校歌:
白山松水,女权肇始,我校夙清芬;
力学无荒,乐群健体,进德继先民;
文章艺术推陈意,科学贵知新;
奋发有为,惜阴敬业,努力莫逡巡。
今天我们读这首校歌的歌词,仍能感受到大胆宣示女权、倡导科学创新的清新气息。这首校歌时时激励着学生们枕典席文、孜孜以求。
学生们积极参加爱国爱校活动
因为学校设在当时的省城,加之处于社会大变革时代,“女师的学生思想也很活跃,每个班隔两周要演一个剧,互相比赛”。外校的学生来看剧,她们也会走出去看外校学生的演出,还请家长们来观看。
1928年北伐军占领平津地区,东北军撤回东北,要求全国统一的呼声日趋高涨。女师学生和吉林省城其他学校的学生一起上街游行,向省长张作相请愿,要求东北易帜,全国统一。同时,女师学生还积极参加反抗守旧势力的爱校活动。
此后,随着日本侵占我国东北,女师的学生运动汇入吉林省学生反对日本侵略的运动当中。
百年激荡,时光更迭。如今,历史已经掀开了新的一页,然而,在吉林省教育的历史长河中,吉林女师这朵浪花仍然映射出灼灼光辉。
(作者赵雪峰 为吉林省历史文化研究者)
参考 资料
1.《吉林女子学校历史变迁考》(王鲁芳)
2.《吉林教育回忆——吉林市文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