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义勇倾三国,万古祠堂遍九州。
阶下苍松高百尺,气冲霄汉未能休。
上面这首诗是古人对关羽的评价
中国的寺、庙、观不计其数
里边供奉的佛、神、仙、圣等也数量众多
如果要问中国什么庙最多?
答案是:文以孔庙为最
武以关庙为多
在封建社会
关帝庙绝对无愧于
“数量最多的庙宇”的名号
凡是人口密集的地方
一般都有关公庙
据说在清朝的时候
全国关帝庙的数量不下30万座
而在长春历史上也曾有一座关帝庙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长春关帝庙的事
缘起
长春厅设立前一年
朝阳和尚建起长春市内首座大型寺庙
在中国古代,有人群聚集的地方,一般都会有文庙和武庙。而在还没有行政建制的人口聚集之处,往往会先有武庙,哪怕建筑规模很小。长春厅是在建立73年后(同治十一年)才修有文庙,而长春的关帝庙则是在长春厅设立的前一年,即1799年修建的。当时,今朝阳县因本寺的了因和尚携资来到宽城子,“价领庙基洼地一段”建立了朝阳寺,这是长春市内已知的最早寺庙,这座寺庙也被人们称为“关帝庙”:
根据台湾历史研究机构的档案记载,长春地方的第一批移民,在乾隆五十四年(而不是《吉林通志》记载的乾隆五十六年),从当时的直隶建昌等县(根据档案叙述推断,还应包括平泉、朝阳、赤峰等县)来到长春,其中一股来自平泉州所管辖、位于北京通向蒙古驿路上的重镇宽城的流民,在伊通河边建起村子,并把老家的名字搬到这里,这就是今天长春曾经的名字——“宽城子”的来源。
经过几年的发展,宽城子的规模不断扩大,人口迅速增加,嘉庆元年(1796年),宽城子出荒立市,开始有了交易市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人们也渐渐产生了对宗教的需求。朝阳县的了因和尚正是在这时候来到长春,开始了朝阳寺的建造。因此,长春在设治之前就出现关帝庙不足为奇。而文庙,则要在一个地区比较繁荣之后才会出现,是一个地区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标志。
鼎盛
从三间关帝殿起步
百余年间不断扩建香火旺盛
根据史料记载,长春关帝庙位于老长春城南门外的空地上,最初建的只有三间关帝殿和禅房五楹,以后陆续建了更多的禅房。根据《吉林通志》记载,当时的朝阳寺里还有“娘娘庙三楹,老君堂一座,了意真人祠一座,公输真人祠一座,胡定真人祠一座,大仙堂一座,大仙阁一座,药王殿一座,魁星楼一座,土地祠一座,西配庑七楹,禅堂十三楹,钟楼一座,三门三楹”。
朝阳寺的各个庙堂,按常规来讲,多数都应该单独建庙,可能由于当时早期的长春移民正处于创业期,没有那么多有钱的商民资助,而民间又有需要,所以就将很多庙宇建在一起,成为一处合祠。其中,因为关帝庙建立最早,是主建筑,且烟火最盛,百姓遂将朝阳寺俗称为“关帝庙”,老长春人和当时的报纸也亲切地称其为“老爷庙”。
后来,关帝庙中的建筑几经变化。1901年,王昌炽任长春知府后,将魁星楼从关帝庙中迁了出来,在长春老城的东南方、文庙左前方的伊通河边另建起一座三层魁星楼。1904年,住持静尘又建了关帝享殿三楹及各配殿。此时的关帝庙香火极为旺盛,还在不断扩建。根据一些史料记载,在清朝末年,整个庙宇房舍达到128间;到1914年(民国三年),又增加土平房43间,关帝庙达到了鼎盛时期。
根据《长春近代建筑》一书所绘关帝庙的结构图和相关记载及照片可以看出,当时的关帝庙坐北朝南,呈长方状的五边形,南北长近80米,东西宽30米至42米。正门前是一片开阔的空地。大门两侧是一对石狮和高大的旗杆。进入大门后,正对着的主建筑就是关帝庙正殿,它和娘娘庙位于南北主轴线上。关帝殿的东边偏南是钟楼,东面偏北有座砖砌的二层四角形楼阁,这是全庙最高的建筑玉皇阁。关帝庙的北面是娘娘庙,娘娘庙两侧分列着祖师殿、大仙堂、老君堂等建筑。从现存的老照片可以看出,在老君堂等建筑的后面,也就是关帝庙东北角,还有一座二层斗拱式楼阁,据推测很可能就是后来移建到伊通河边的魁星楼。
追忆
壮观建筑毁于大火
几经风雨唯有铜像记述往昔
作为曾经的“长春第一大庙”,关帝庙的命运正如我国许多梵宇古刹一样,繁荣的香火背后是巨大的隐患。阴历四月十八是关帝庙一年中场面最为盛大的日子,而1922年的这一天更是格外繁华,香客往来,“较昔年尤盛”。关帝大殿内,过多的香火在晚上10点左右死灰复燃,蔓延起火。虽然住持静尘及早警觉,“招呼多人,并消防队水会等前往扑救”,但为时已晚,一座壮观的关帝大殿被焚烧殆尽。
1923年,寺庙重建,关帝大殿得以“光彩重现”。经此劫难后,关帝庙香火仍旧旺盛。关于关帝庙的历史,以及此次焚毁和重修过程,被刻录在一座高两米、宽不足一米的石碑之上,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1948年,长春解放时,因为时局动荡,关帝庙全部闲置,直到1951年,妙真和尚出任寺庙住持,其他僧人陆续返回寺院,关帝庙重燃香火。“文革”期间,寺庙房舍被改建为“文革小学”,后来遭到彻底破坏。改革开放后,被毁坏的庙宇遗址长期处于荒废状态,地面上散落着一些圆鼓形的柱角石、长条的旗杆石,以及1923年重修关帝大殿时的庙碑。
2002年前后,这块地被房地产开发商看中,在此建起了鳞次栉比的高层住宅楼,掩盖了关帝庙昔日的遗迹。然而,为了纪念长春历史上的这座庙宇和“武圣”关羽,人们又在原址上修建了一座金色的关羽塑像,也算是留给老长春人一个纪念。今天,当人们乘车从龙嘉机场高速公路驶出,沿吉林大路前行,在穿过伊通河上的长春大桥时,一定能看到关羽的站立铜像威武地屹立在道路北侧的河岸边,观看着车来车往、众生百态。
长春关帝庙的建筑群落规模庞大、气势恢宏,因为建于长春设治前,是长春最早的宗教建筑,对于研究长春城市史和建筑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关链接:
长春关帝庙的祭祀与救济
长春关帝庙从建成
到开始走向没落的百余年间
规模不断扩大
除了宗教用途之外
还担负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它不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还一度成为当时政府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
庙会活动尽显市井繁华
作为曾经的长春第一大寺庙,关帝庙的香火曾经极为旺盛,农历二月和八月的第一个戊日,都是一年中祭祀关羽的庙会日。每逢庙会日,寺庙一带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三教九流、五行八作都聚集到这里,尽显市井繁华。
所有庙会中最热闹的是农历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均有庙会”,尤其是四月十八日这一天,“必开香火大会”,“无论男女老幼”皆赴关帝庙、娘娘庙进香。据当时的报纸记载,每到这一天,“城乡妇女及各色杂人”都涌向这里,“往来供香者络绎不绝”。“衣香帽影”“粉白黛绿者,拥挤于道,姊呼其妹、母呼其女,声声嘈杂,泯泯棼棼”。由此可见,女性在庙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她们并不是来祭拜关公的,而是到娘娘庙进香的。每到这个时候,也是年轻男性最开心的时候。
民国至伪满时期官祭不断
中华民国成立后,整个中国“开始崇敬先贤、模范军人,倡导右武”,以国家名义对武将进行祭祀,也如祭孔一样分为春秋二祭,于是各地的军事长官开始“祀关岳典礼”。因为关羽被誉为“武圣人”,所以所有祀仪都与祭孔时相同。
鉴于长春并没有岳庙,驻扎于此的东北军人就略加变通,在关帝大殿里加了块岳飞的木主(牌位),还仿照大成殿的格式,在关帝大殿的东西两侧,放上了东汉末年以后主要朝代的24员武将牌位,作为配享。
祭祀武将,主角当然是军事长官。驻长的最高军事长官就是吉长镇守使,所以历年都由其主祭。
对于关帝庙的祭祀,到了伪满洲国时仍在继续。自1932年开始,伪满洲国还将每年的仲春及仲秋的上戊日定为“法定国家祭日”,将其上升到“国家”的高度,由伪满洲国军政部大臣作为主祭官,主持祭祀活动。
发挥慈善和社会救助功能
长春关帝庙的功能,不仅限于满足人们的宗教需求,同时还有慈善、救济等其他社会功能。在清代的东北,许多庙宇有大片土地和房屋建筑作为庙产。
清末,关帝庙规模鼎盛时期扩建的房屋,除了供香客们居住外,还有许多空余,而这一时期也是清政府实施新政的时期,长春府于是将许多官办慈善或救助机构设在关帝庙里。比如在宣统年间,长春巡警厅为了“巡查四乡盗匪”,将探访队改编为游巡队,来弥补警察的不足,招收了100名队员。这些队员的训练操场就设在关帝庙门前的空场上。
在关帝庙内,还有一个在长春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粥厂。这个粥厂被称为南关粥厂,成立于清末,直到1931年仍在运行。当时长春最有名的商人和士绅,也是长春最有名的商号“益发合”的经理孙秀三,曾担任粥厂经理多年。孙秀三每年都要早早地筹措资金,以便按时开办粥厂,否则那些“贫民、乞丐之无告者,终日不得一饱”,就将“流为饿莩”。当时的报纸甚至是在东北有着巨大影响力的《盛京时报》曾多次对设在长春的两处粥厂进行报道。
作者:长春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科研处处长 杨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