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周在长春应化所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2879548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吴学周在长春应化所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2879548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长春文史

吴学周在长春应化所

2019-05-17 14:10 | 来源: 长春晚报

  吴学周(1902~1983),江西萍乡人,是我国分子光谱学研究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2年,50岁的吴学周来到长春组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应化所”)。

  建所初期,他根据我国当时的形势,结合“应化所”的实际情况,创办了俄语速成班,为科研人员大批派遣留苏和与前苏联专家交往奠定了基础。后来,他又创办了长春化学学院和化学中专,并出任院长,亲自抓办学方针、专业设置和教学管理工作。这些学生毕业后遍布全国,大多数成为所在单位的科研骨干,不少人还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文革”中,吴学周被戴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并被打成“特务”,关进监狱长达15个月之久,之后又当过一年的清洁工人。这样的待遇对于一般人来说都难以忍受,何况是一位为国家科学事业作出过突出贡献的老科学家呢!可是,吴学周对此却心胸豁达、泰然处之。那时,他逢人不是去谈自己的不幸之事,而是打听“应化所”的科研情况,鼓励大家不要因为逆境而灰心。

  吴学周说:“加快了科研步伐,就是延长了生命。”粉碎“四人帮”后,他不顾年迈体弱之躯,带研究生,写综述报告,出国考察,查阅资料,日程排得满满的。

  1980年,这位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已经78岁高龄了,但他不顾自己左眼失明、右眼视力只有0.03的身体状况,不辞劳苦地查阅大量资料,为研究生拟定课题,率领学生科研攻关。

  为了教育学生要严肃认真地对待科研工作,他给学生讲了自己早年的一段经历:一次,吴学周将写好的论文送到邮局,发往国外发表。回来后,他发现论文中引用的一个实验数据有差错,当即十万火急地赶到邮局,经多方查找,终于将邮件追回,予以更正。

  1983年10月31日零时20分,吴学周这颗化学巨星陨落。诺贝尔奖获得者、加拿大著名科学家赫尔兹伯格教授在吴学周去世后高度评价他的科学成就说:“吴教授早期在分子光谱方面的杰出工作,在某些方面至今还为人们所引用……他在应用化学方面的后期工作,包括长春应化所的建立,将成为他事业的丰碑。”

  吴学周的子女根据父亲的遗愿,将其节衣缩食攒下的工资一万元存款交给“应化所”,作为吴学周科学技术奖的奖励基金。一时间,吴学周子女“重遗志不重遗产”的事迹被传为佳话。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