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档案
地理坐标:长春市牡丹园内
建筑时间:1939年9月25日~1940年10月31日
设计者:宫地二郎(日)
建筑者:伪满竹中工务店
工程造价:140万元(伪币)
建筑面积:5245平方米
建筑规格:地上一层,半地下一层
文物等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每逢初夏时节,长春这座北国春城便呈现出绿意盎然的美丽景象。在人民大街旁的牡丹园内,牡丹、芍药等花卉更是争奇斗艳,笑迎八方游人。在牡丹园内西北角,绿柳红花的映衬之中,有一座白墙黑瓦、庙宇样式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鸣放宫。从1957年至今一个多甲子的岁月里,鸣放宫一直是吉林大学重要的集会场所,一代代吉大学子们的欢笑声、歌声和掌声都曾在这里回荡。
鸣放宫始建于1939年,当时的名字叫做“神武殿”,是日本侵略者为纪念“日本纪元2600年”而建。然而,细心的人们会发现,这座建筑正门的朝向与长春市内绝大多数同时期建筑的朝向大相径庭,它朝向东南方。其实,这里面的原因十分明显,“神武殿”作为当时政治性很强的建筑设施,它要朝向日本本土方向,即东南方。
从严格意义上说,神武殿旧址并不算是一座纯粹的宗教庙宇建筑,它的实际功能是作为当时在长春的日本人祭祀神武天皇和习练武术的场所使用。曾在长春居住多年的日本老人栗原忠道在《长春地图》一文中曾这样回忆神武殿旧址当年的情景:“牡丹公园和白山公园一样,也是东起大同大街,西达宫廷用地,只是稍宽一些。在这座公园里,有满洲武德会的道场‘振武殿’(吉林大学礼堂)。‘振武殿’是钢筋混凝土的纯日本式建筑,春秋两季在这里举办武道大会,并且还可以看到附近机关和企业的职员们在这里练习枪剑术。”文中的“振武殿”,就是指神武殿旧址。
“神武殿”作为以柔道场和剑道场为主要使用功能的建筑设施,在设计上选择了专业的武道场馆设计师,由“满洲帝国武道会”技师宫地二郎负责设计和监督施工。“神武殿”外观采用日本传统庙宇建筑样式,施工上却使用了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建材,大殿建筑面积5245平方米,地上一层2829平方米,半地下室2189平方米,外侧局部环廊158平方米,高22.04米。建成初期,大殿中部为柔道场和剑道场,四周为贵宾席、观览席及陈列室等不同功能分区;大殿西部设有相扑场、小道场、半室外射箭场;大殿东侧为管理用房。殿内还有神殿、拜殿、祀务所等,半地下室内曾存放过日本武士和士兵的骨灰。
“白墙黑瓦”,往往是神武殿旧址给人们留下的第一印象。巨大的黑色屋面与白色墙体相互映衬,强烈的色彩反差给人一种威严、肃穆的感觉。神武殿旧址屋顶没有使用常见的歇山样式,而是大大小小数个屋面彼此重叠错落,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这种独特的造型使屋面成为神武殿旧址建筑风格独具特色之处。在屋架建材的选择上,设计师根据屋面尺度大小区别对待,大殿的大屋架采用钢构,局部的小屋架仍使用传统木质结构,而个别屋面挑出部分则使用钢筋混凝土面板搭建。建筑的门、窗和悬鱼等建筑构件形制明显受到《营造法式》(北宋李诫编著)的影响,这应与日本传统建筑取法我国唐宋有着很大的关系。
神武殿旧址在具有鲜明建筑特色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为常人所知的瑕疵。标志性的屋面黑瓦压盖比例略显失调,瓦件搭接不够严密,虽然在客观上达到了节约用瓦的效果,但不可避免地形成屋面漏雨的隐患。给人印象深刻的朱红色大殿正门也并未用纯实木打造,而是用木料搭建龙骨后,表面粘贴薄木板,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面子货”。
一座在当时政治意味很强的建筑设施却存在着这些本不应有的瑕疵,不禁让人产生种种猜测。在“神武殿”修建之时,日本侵略者已经深陷自己挑起的战争的泥潭,无暇顾及更多。另外,吉林丰满水电站建设工程开工之后,东北地区大量优秀建筑技术人员和原材料被集中到了那里。也许正是在这些原因的作用下,人力、物力和财力没能非常充分地被使用在“神武殿”的修建工程之中,才出现了上面提到的那些瑕疵。
抗战胜利之后的11年里,神武殿旧址先后由国民党军校、东北大学(今东北师范大学)、东北行政学院(今吉林大学前身)使用。1957年,在神武殿旧址正式划归吉林大学使用一年之后,著名古文字学家、吉林大学教授于省吾先生取“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之意,将这座黑瓦白墙的建筑命名为“鸣放宫”。 (作者王鸣英 为吉林建筑大学寒地建筑文献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政协长春市委员会文史专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