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街那些特色老建筑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2933780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人民大街那些特色老建筑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2933780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长春文史

人民大街那些特色老建筑

2019-08-06 11:19 | 来源: 长春日报

      编者按:人民大街不仅是一条城市中轴线,还是一座历史建筑博物馆,各个时期、各类用途、各种风格的历史建筑矗立在大街两侧。从时间来看,这里有大和旅馆旧址等“满铁”时期建筑,有伪满民生部旧址等伪满洲国时期建筑,有吉林省宾馆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建筑;从用途来看,这里有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旧址、伪满首都警察厅旧址等军政建筑,有般若寺等宗教建筑,还有伪满中央银行旧址这样的金融建筑、海上会馆旧址这样的商用办公建筑、长春市体育馆这样的体育建筑,等等;从建筑风格来看,这里有中式建筑、欧式建筑、中西合璧式建筑,反映出近现代以来古典主义、巴洛克式、折中主义、新艺术运动等不同建筑流派思潮在长春这片土地上的融合与碰撞。众多的历史建筑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向今天的人们讲述着这座城市的风雨历程。

  在写下这篇文章之前,我一直在思考,人民大街两侧历史建筑众多,什么样的老建筑才应该写入本文。我想,被选中的老建筑主体部分至少应建成50年以上,要有鲜明的特色,还要承载一定的历史。按照这样的标准,我选择了以下建筑。由于客观条件所限,难免出现偏颇或遗漏,恳请读者包涵指正。

  大和旅馆旧址:呼应“新艺术”建筑思潮之作

  位于人民大街北端的春谊宾馆,是中央通(今人民大街北段)上较早的建筑,最初的名字为“长春大和旅馆”,是日本人在东北设立的多家大和旅馆中的第一家。“老百姓过去习惯把这栋楼称为‘汉奸楼’或者‘小白楼’。”已故长春市地方志专家于祺元先生曾经向笔者介绍,“1907年修建的这栋楼耗资38万日元,是为了向欧美各国证明日本的能力。”

  作为满铁长春附属地内较早的建筑之一,日本殖民者修建长春大和旅馆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此前,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取得了长春以南的中东铁路支线及相关权益。但是,列强对日本的实力仍然有所怀疑。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在长春建设大和旅馆也有意向欧美各国证明自己的实力。

  长春大和旅馆的设计师为日本人市田菊治郎、平泽仪平,他们在设计上采用了当时欧洲建筑界最为流行的新艺术风格。作为长春有史以来第一次呼应世界建筑思潮的作品,长春大和旅馆还创下了多项纪录:它是满铁附属地内每平方米造价最高的建筑,也是长春最早使用暖气供暖、最早使用水洗式厕所等设施的旅馆建筑。当年,这家设施先进的旅馆接待的旅客都是些“名流”。在有限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清朝海军大臣载洵、苏联著名外交家越飞、世界一流歌唱家菲奥多·夏里亚宾等人都曾在这里入住。

  长春大和旅馆的顾客中,还有两个人比较特殊。1932年9月日本驻伪满洲国全权大使武藤信义在签署《日满议定书》时就住在这里。伪满国务院首任总务厅长官驹井德三初到长春时也住在这里,后来因为费用太高,才在关东军的“劝说”下另觅安身之所。

  伪满中央通邮便局旧址:百年前的欧式景观建筑

  从春谊宾馆出发,沿人民大街南行不远,便来到伪满中央通邮便局旧址。这栋建筑是中央通上最早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两座建筑之一,当时的名称是“长春邮便局”,1935年移交给伪满政府以后,改名为“新京邮政局”。据记载,这座建筑于1907年竣工,耗资7.5万日元。“整栋建筑搬袭欧洲建筑样式,其设计建造都十分精细,是长春当时重要的景观建筑和标志性建筑。”

  中央通上最早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另一座建筑是位于“长春邮便局”对面、人民大街另一侧的“中央通警察署”,该建筑在1988年前后被拆除。

  关东军建筑群:靠近满铁附属地的重要建筑

  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关东军总部从沈阳迁往长春,并通过所谓《日满议定书》取得了伪满国防和治安管理权,所需一切费用由伪满政府承担。关东军司令官实际上扮演着伪满洲国“太上皇”的角色。

  位于人民大街与新发路交会处西北角的日本关东军司令部(今吉林省委)于1934年建成,总建筑面积13424平方米。大楼有一层地下室,两翼局部4层,中间塔楼5层,工程造价高达170万日元,工程作业人数达30万人次。

  与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旧址隔人民大街相望的日本关东军宪兵司令部(今吉林省人民政府)建成时间更早些,建筑风格也简洁得多,甚至被认为是当时长春最简洁的办公建筑。这座建筑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设有一层半地下室,两层地上建筑。1932年动工,193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关东军多家单位曾在此办公。

  除了以上两座建筑外,还有一些与关东军有关的建筑,构成了一个建筑群,其中包括关东军司令官官邸(今松苑宾馆)和供关东军军官子女上学的白菊小学(今长春市第五中学)。这些建筑都经过日本人精心选址,他们认为靠近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满铁附属地要比靠近中国人居住的老城区安全得多。

  伪满首都警察厅旧址:“满洲式建筑”的“第一个代表性作品”

  日伪时期,日本人在长春设计建造了很多“满洲式建筑”,伪满首都警察厅办公楼(今长春市公安局)就是其中的“第一个代表性作品”。

  所谓“满洲式建筑”是指由日本建筑师设计,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精神,同时又掺杂欧洲折中式建筑形式、日本传统建筑构件和细节的一种建筑风格。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人希望通过建筑中的中国元素获得中国人对他们的认同,同时又试图体现日本的“先进性”,让中国人望“楼”兴叹,“满洲式建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1932年7月,在大同广场(今人民广场)西南角,一座由日本人设计的带有5座中式四角攒尖顶塔楼的建筑动工了,这便是伪满首都警察厅办公楼。这种建筑造型一时间成为时尚,为后来的伪满政府办公建筑风格以及“满洲式建筑”形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康德会馆旧址、伪满中央银行旧址:“商馆街”上的独特建筑

  今天人民大街新发广场到人民广场段,曾被称为“商馆街”,两侧历史建筑云集,是人民大街建筑样式的另一种呈现。在这些建筑中,康德会馆旧址、伪满中央银行旧址显得十分独特。

  于祺元先生曾向笔者介绍,位于人民大街和北安路交会处的长春市政府原办公楼,修建于1933年,“是当年的康德会馆,是日本三菱财团投资兴建的,主要是为日本各财团来华人员提供交通、食宿、邮电、游乐的场所”,是“商馆街”规模最大、形式最独特的建筑,也是该区域内的标志性建筑。

  位于人民广场西北角的伪满洲国中央银行旧址,也是该区域内非常重要的一座建筑。历时4年建成的这栋“伪满洲国中央银行总行办公楼”是那一时期建造时间最长、造价最高的建筑。工程总作业人数达到63万人次之多,水泥用掉25万袋,耗资600万日元。耗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建成的这座建筑,一直以坚固著称,也是当时长春唯一的古典复兴式建筑。

  吉林省宾馆:用水泥建造的“大屋顶”建筑

  吉林省宾馆矗立于人民广场东侧,整体造型宛如一架巨型客机,翘首展翅。这座建筑于1956年11月动工,1957年年末建成。占地面积48442平方米,建筑面积27608平方米,黄瓷砖贴面,主楼7层,为钢混框架结构,两侧翼为5层砖混结构。对长春市规划和建筑颇有研究的杨照远先生认为,这是一座“了不起”的建筑,因为它“用水泥盖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大屋顶样式”。

  由于“大屋顶”的存在,一些不了解历史的人容易把它误认为伪满时期的建筑。实际上,这座建筑虽然沿袭了“大屋顶”风格,却突破了“大屋顶”的用料限制。修建这座建筑时,正赶上社会主义建设热潮,全市人民积极投身国家建设,很多当年的青年学生至今还记得为吉林省宾馆和同时期修建的长春市工人文化宫“添砖加瓦”的火热场面。

  长春市体育馆:载入世界建筑史的建筑

  长春市体育馆是长春市第一座大规模的公共综合性体育馆建筑,于1956年10月破土动工,1957年11月落成。建筑平面呈“工”字形,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为4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立面对称式布局,通高26米,跨度46米,正门两翼分别刻纹样和五角星浮雕,顶部以网状角钢连接。

  1988年,长春市体育馆作为“世界建筑的成功之作”,载入英国出版的《世界建筑史》。据杨照远先生介绍,这座建筑“整体荷载量大、偏心度宽,施工精度要求极高”。

  (作者张贤达 为长春历史研究者)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