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的长春因电影工业的先进而被誉为“电影城”。而长春有电影放映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初。近代的长春,因俄日势力在此修建铁路、车站、附属地,将19世纪末诞生的电影带入了长春。记者曾采访过一位80多岁的老者,他称自己在解放前的学生时代,在长春就看过《唐老鸭和米老鼠》的动画电影。早年间,人们在长春能看到哪些电影呢?
1895年,电影诞生于法国,世界第一家电影院在巴黎建成使用。1896年8月11日,一位法国人在上海徐园的“又一村”放映电影,电影放映从此进入中国。20世纪初,长春有了电影放映,而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长春的电影放映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俄国人将电影放映带入长春
上世纪初,俄国人在长春二道沟修建宽城子火车站和东清铁路附属地时,就在铁路员工俱乐部内放映电影,当时全是无声片。后来,俄国人将电影带到长春城内公开放映。据1907年4月28日《盛京时报》载:“长春西三道街有俄人新开电灯影戏一座,于本月十二日业已开演。”当时中国人将电影与皮影戏联系起来,称电影为电灯影戏、电光影戏或电气影戏。1913年11月15日,又有以“电影公司将开演”为题的报道: 长春“商埠大马路东,有俄人来长在该处创设电影公司,放映电影,系由哈尔滨迁此,刻已整修房间,不日工竣即行开演。”
老城和商埠地的电影放映
俄国人在长春市区放映电影后不久,中国人也开始放映电影。当时报载,1908年末,长春城内某茶园“将雇来之电影戏开演”;1909年初,“四道街旧祥乐茶园业经开演电光影戏”。最初的电影放映使用手摇电影放映机,影片只有图像,没有声音。当时上映的多是上海商务印书馆摄制的风景片、时事片,以及中外其他公司摄制的战争纪实片和滑稽片。
据1915年11月26日《盛京日报》的报道:商埠地内“燕春茶园新到电影,每夜开演,影片均系欧洲大战之事实,各国交战,枪炮连声(配声),非常真切”。1927年5月,吉长俱乐部举办两次露天放映活动,放映中西电影《杭州风景》《武昌起义》《双十节》《哈尔滨傅家甸中俄男女学生之游行》《卡蒲林之失败》《公理战胜者乘车》等6部。1928年,长春各演出场所开始上映中国早期无声武侠片《火烧红莲寺》《荒江女侠》《关东大侠》等。后来,当中国在世界电影节获奖的影片《渔光曲》在长春放映时曾引起轰动,观众踊跃观看,场场爆满。《渔光曲》连续放映半月,上座率仍然不减。继之,《姊妹花》《新女性》等进步电影上映时,也颇受欢迎。
到1928年,长春经常放映电影的影戏院主要有商埠地老市场内的崇德茶园、商埠地新市场内的爱国茶园,长春城内的龙春舞台、商埠地东三马路平康里的升平茶园和燕春茶园等。1934年至1939年,中国人经营的影院得到大发展,位于晴柳街与桃源路交会处的大光明影院(解放后的解放影院)、永春路的光明影戏院(解放后的长春市少年宫剧场)、永春路的大安电影院(解放后的前进影院)、东五马路的国泰电影院(解放后的大众剧场)、长春大街的国都电影院(解放后的红星剧场)等先后开业。1937年,坐落在长春城内的龙春舞台改建成长春第一座有声电影院,首映的是有声片《雨过天晴》,票价高达伪币五角,引起观众极大不满。
20世纪20年代,电影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进入社会,引起行政当局的重视。1923年,时任吉林省省长孙烈臣转发民国内务部《取缔电影园规则》中规定:“所有电机、电片不得借用外人的”,“每日填报所演戏目”。除此之外,政府还时常发布禁演电影名单。1929年5月3日,吉林省教育厅颁发《检查电影片规则》,共16条,其中规定:“凡电影片无论本国制或外国制,非依本规则经验查核准后,不得映演。”影片的验查标准为:“不违犯党义及国体者,不伤害风化及公安者,不提倡迷信邪说及封建思想者。”同年12月10日,吉林省教育厅又转发国民政府制定的《电影检查法》,共14条,申明:“违反本法之规定者,得处申请人或映演人以三百元以下之罚金。”
日本人的早期电影放映
日本人在长春放映电影的报道始见于1907年10月24日的《盛京时报》。据报道:“昨柴田副领事筵席中日各员,已将音乐及电影在馆开演”。日本驻长领事馆当时还在长春城内,后迁至上海路,电影放映更加频繁。
1920年,满铁附属地出现日本经营的长春座(今长春人民艺术剧场西侧),专门演出戏剧和放映电影,成为当时长春很有名的影剧院。以后,日本人又修建多座电影院,如设在东三条通(今东三条街)的纪念公会堂(解放后的长春人民艺术剧场),设在祝町(今珠江路)的新京剧场(解放后的红旗电影院),设在新发路的京都影院(解放后的人民电影院),设在吉野町(今长江路)的银座映画剧场(解放后的长江电影院),设在丰乐路(今重庆路)的丰乐剧场(解放后的春城剧场)和齿轮座(又名蒙太卡罗舞厅,解放后的长春音曲厅),设在朝日町(今上海路)的朝日座(解放后的儿童电影院)等。其中,丰乐剧场是长春规模最大的电影院。该电影院建筑面积4130平方米,造价35万元(伪币),装备德国制造的“超级辛普莱克斯91型”电影机,画面和声光效果极佳,自称“世界一流”和“东亚最佳”电影院。
伪满时期的电影放映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特别是伪满洲国成立后,长春的电影放映市场全部由日伪当局所控制。日本侵略者极力宣扬所谓“建国精神”,只允许影戏院放映日本人摄制的影片,宣传殖民侵略政策。影片以满铁映画班摄制的新闻片为主,内容多是宣扬“日满协合”、歌颂日本关东军“功德者”,如《建国之春》《满洲少女使节》《本庄将军》《日本正式承认满洲国》《国际联盟调查团在满洲》《守卫热河》,以及由伪国务院情报处与伪满洲弘报协会合作拍摄的纪录片《新兴满洲国之全貌》《黎明西部满洲》等。1934年6月,伪满政府还制定并发布《电影片取缔规则》,严令:凡“冒渎帝室尊严者”“违反王道主义者”“违反民族协合(指日满协合)者”“有失国家及官宪之威信者”,均在被禁之列。
1937年,日本人把持的“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简称满映)成立后,完全垄断了中国东北的电影摄制、影片发行和进出口影片的管理。同年9月,满映同日本各大电影公司签订相互发行影片的协议,同德国、意大利和朝鲜等国家建立影片交换关系,并对美国电影采取严格限制的措施。据当时统计,“1939年与1936年相比,日本电影由378本上升到6273本,增加15倍以上;伪满洲国自己生产的电影由281本上升到1240本,增加3倍半;美国电影由2939本下降到225本,下降92.4%”。这一时期,满映和伪满各机关拍摄的电影均首先在“新京”(长春)上映,并由巡回放映机构以定期定点巡映、特殊巡映的形式和由各地方官厅按自己需要组织的自主巡映等形式组织放映。
国民党占领时的电影放映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长春进入苏军军管时期,苏军接管了丰乐剧场、朝日座和银座映画剧场,并将这些剧场作为苏军的俱乐部和集会场所。1945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电影公司在长春成立。为满足群众观看电影的需要,东北电影公司组织人员为一些苏联故事片和纪录片打印中文字幕,提供给影戏院放映,同时还将接收满映库存的适合放映的影片出租给各影戏院放映。1946年5月23日国民党占领长春后,丰乐剧场、朝日座和银座映画剧场先后更名为重庆大戏院、新中国影院和艺光影院,放映一些上海的和美国的影片。
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各影戏院上映的影片主要有东北电影制片厂生产的第一部故事片《桥》、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大型纪录片《民主东北》、木偶片《皇帝梦》、动画片《瓮中捉鳖》、科教片《预防鼠疫》,以及东北电影制片厂译制的苏联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