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榆树市的秀水镇,有一处长春市文保单位——秀水娘娘庙旧址。2018年,出于抢救保护文物和历史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经上级批准,这处旧址在原来的基础上翻新、扩建后,恢复其最初的名称——古林寺。
当年的娘娘庙是什么样子
相传秀水甸子娘娘庙最早叫古林寺,大约建于明末清初,距今有二三百年的历史。建寺之初,周围原始森林环绕,寺内钟鼓声、诵经声在云树间流淌。据伪满《榆树县志》打印稿(榆树县志史料)记载:秀水街东有娘娘庙一座,清同治七年修建,无住持,东西廊设小学校一处。而在榆树民间却流传着另一种说法:娘娘庙最早建在和尚窝堡(今保寿镇长青村后和尚屯),后来迁到秀水甸子。清同治七年(1868年),娘娘庙由大坡城(今大坡镇)的开明绅士申国栋和靠河(今大坡镇西山村靠河屯)的于尚衡一起出资复建,地点就在秀水甸子。
据记载,当时的娘娘庙飞檐翘角、画栋雕梁,整个院落由正殿、偏殿、禅堂、钟鼓楼和山门等建筑组成,是当地百姓祈求神灵护佑的场所。娘娘庙中间正殿供奉着一座高大的女性塑像,塑像坐在台上,神态自若。今年90岁的李桂臣称,他只知道台上供的是石矶娘娘。主像两侧稍前方台上位置有站立的两个童子小塑像。台子的两侧立壁上是由童男童女组成的七哭八笑图,有站有卧,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塑像后面壁墙背面上方和顶棚交接的地方,做上起鼓的猱山,虎豹狼虫,还有鹿、兔等,形象逼真。
北侧正殿五间带东西两个稍小的三间耳房,坐北朝南。东西两侧是各五间的寮房,供寺人住宿之用。一进山门,左侧空地上是被皇帝命名的“施不全”泥像,脖子上经常被前来上香的百姓挂上绳穿的咸菜疙瘩等食物。如果不是初一、十五,庙内是不让外人随便进来的。院子很宽敞、整洁,有一处进香的器皿,烟香袅袅。李鹏举称,当年每年四月十八庙会时,庙里庙外,烧香的、看热闹的,人山人海。小孩子在大人的缝隙里打闹着来回穿过,好不热闹。大约在上世纪40年代,娘娘庙的山门、塑像被毁,只剩下主殿正房和两侧偏殿耳房。
与娘娘庙毗邻的小学校和“坐观”遗址
今年83岁的王占新,小时候在娘娘庙东侧的小学校念书。在采访中,王占新讲,当年的娘娘庙山门外,一左一右有两个狮子。山门两侧的前方空地上,还有两个带有夹杆石的旗杆,旗杆高两丈左右,粗细跟过去盖房子的檩子差不多,上边稍细,底下略粗。两块夹杆石上各有两个孔,从主杆横穿出的上下两个横担固定在四个孔内。夹杆石地上部分三尺,埋在地下部分六尺。杆顶是个球体形态装饰。山门两侧角上是钟楼和鼓楼,相对呼应。
在娘娘庙的北面,也就是现在秀水中心小学操场西南角,是历史上留下的“坐观”遗址,每当雨季,地上经常出现很深的洞口。王占新说,他小时候看见有四个一丈多高的“坐观”,自西南向东北略成弧形排列,各观之间距离三丈左右。从底到上呈六角形,一色青砖垒成,上边是青瓦飞檐翘角盖顶。和尚圆寂(或道士羽化)后装在木箱子(也有说大缸)里,围砌在观中。这些“坐观”后来被毁掉,上世纪70年代,附近的学校学生在铲草时,还曾带出两个下水灌(坛子)和灯碗,后上交给上级文物部门。
庙宇扩建后恢复最初名称古林寺
解放后,秀水小学的房子不够用,曾征用了娘娘庙东边的耳房作教师备课室。2000年,秀水娘娘庙旧址被榆树市定为文保单位,2002年,被长春市定为文保单位。2018年春,在秀水镇政府的支持下,50多岁的秀水镇人赵中会和崔彦超共同捐资并主抓,在众多乡亲朋友的支持下,将娘娘庙在原来的基础上翻新、扩建,并恢复最初名称古林寺。
如今的古林寺,有高大矗立的钟楼、鼓楼,新的山门是鲜艳的红色,给人一种庄严的感觉。北面三所房子,中间正殿高,两边偏殿低。主殿里供奉的是西方三圣大势至、阿弥陀佛和观世音站立塑像,神态祥和庄严。西面偏殿供奉的是云霄、碧霄、琼霄三霄娘娘坐像。东面偏殿供奉的是关老爷坐像和关平、周昌的立像。
东西两侧是数间厢房和一个禅堂。院内正殿前,有一棵大约需要两人合抱的柳树,这是民国时期的私塾先生刘贵一栽植的,有百年历史的古柳,柳树的下面,用大理石板围起来,上面是关于柳树的介绍。如今的古柳,跟面貌一新的古林寺一样,在初夏时节更显得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