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名士董耕云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3026862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长春名士董耕云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302686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长春文史

长春名士董耕云

2019-12-26 16:48 | 来源: 长春日报

  董耕云,男,字话年,长春本地人,同治二年(1863年)生,光绪二十年(1894年)肄业于长春养正书院。这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在朝鲜和辽东战场接连失利,董耕云“慨外患之日亟,痛国事之全非,存顾亭林(炎武)匹夫有责之心,抱范孟博澄清宇宙之志”,走上反清之路。清末民初,他先是投身长春地方经济建设,参与新政、立宪活动,兴办地方文化教育;继之秘密参加同盟会,从事反清革命活动,是长春的一代名士。

  投身清末新政

  主持长春女学

  戊戌变法后,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举办新政,其中废科举、办新学就是诸多新政中的重要一项。所谓新学,就是西式的学校教育。清政府为此先后颁布过“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具体规定了新式学堂的级次和类别。在长春,科举是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时随全国统一废除的,次年(1906年)春开办新学,在城北门外已停办的养正书院内创办了“长春府学堂”。“长春府学堂”是个统称,包括三个学堂:官立师范传习所、小学堂和蒙学堂,共有学生148名,其中师范生最多,为60名;小学生和蒙学童次之,各44名。一年后,“长春府学堂”改为中学堂,师范班和小学堂附在其中,并在城乡有条件的地方增设小学堂和蒙学堂。

  不仅政府开办了新学,社会上的有识之士此时也都认识到新式教育对开启民智、改造社会的巨大作用,开始办新学并宣传革新道理。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秋,后来成为同盟会会员、著名国民党将领的商震来到长春,在城内乡绅刘兆兰及吉林省学务处、长春府知府的捐款支持下,开办了一所普及学堂。学堂开办时有40多名学生,第二年夏天学生增多,学堂迁移到东门外龙王庙,改为官办的东关小学,也被称为龙王庙小学,成为长春最早的独立的官办小学校。后来从长春走出去的著名人物王希天、石友三等人,都曾在这所小学上过学。

  随着新政的开展,西方男女平等的观念也得到社会的初步认可和提倡。在教育方面,清政府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又颁布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在全国推行女子教育。于是,在开办了上述各学堂后,宣统元年(1909年)初,在长春知府孟宪彝的倡议下,由城内绅商捐款资助,创办了长春府初等女子小学堂,公推品学兼优的董耕云为堂长(民国后任监督)、孟宪彝夫人为监督。聘请女教员两名,有学生近百名,学制4年,校址设在马号门外自治研究所旧址,宣统元年二月十五日(1909年3月6日)开学,学生的学膳等费用都由学校负担。

  此时在长春,基督教会两年前已开办了一所教会女学校,“收留华人女生,教授普通学”。但是,学校毕竟是教会开办的,有很多宗教内容,一般的长春人不太愿意把孩子送去就读,所以,长春官办的女子学堂开办后很受欢迎,要求入学的女生也日益增多。

  董耕云作为女子小学堂的堂长,为学校倾注了不少心血,学校办得很有成绩,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扬。仅学生的仪容仪表就与他校不同,《盛京时报》宣统二年五月十六日(1910年6月22日)载:长春“昨有某校女学生六十余名,至三道街谒见该校监督,未悉所为何事。但见经过街面单行形式,列队极其整肃,而一般淑秀气象又非庸流所及,前后计教习二人督队进行。观者莫不啧啧称道云。”

  宣统三年(1911年),经过两年的学习,原初等小学的学生该学习高等小学的功课了,另外因为其他乡镇也有开办女学的要求,于是董耕云“禀请何太守,交由议事会议决,将旧有学生改入高等小学,另招简易师范生及初等小学生各一班”,获准。从此,长春府的女学教育有小学初高两级,并开办了专门的长春官立女子师范学堂。

  长春女子小学当时所授课程除小学基本课程外,还有裁缝、图画、手工等制作课,学生没有不认真学习的。其学生刘凤荣、杜贵的手工制品,还曾代表长春府参加宣统二年(1910年)南洋劝业会比赛,获银牌奖,这在当时成为长春学界的荣耀。

  民国成立后,普遍提倡男女平等,女子教育在长春逐渐扩大。1912年,女子学堂随其他学堂一起改称为“学校”。1913年春,长春府改县,长春府女子小学堂改为县立女子小学校,这时已开设8个班,有教员9人、学生183名。当时,董耕云竞选民国国会议员,便辞去学校的职务,专心参与民国的政治活动。

  加入同盟会

  从事反清革命

  光绪末年及宣统年间的长春,城市地位十分重要,不仅已经开埠,更是日俄两国铁路的连接点和两国势力的“折冲地”,以致清末的三届东三省总督——徐世昌、锡良、赵尔巽,都要把总督府迁到长春来。这样重要的城市,当然也吸引了一大批以反清为目的的革命党人来此发展革命力量。董耕云在主持长春女学的工作中接触到了商震,并在同盟会辽东支部领导人徐镜心、商震等人的影响下,接受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成为同盟会第一位长春籍会员、同盟会长春支部成员。同盟会长春支部其他成员有蒋大同、左雨农、齐希武、方刚等。面对清廷的严密控制,董耕云与其他同盟会会员一起,“冒生命危险”“奔走号召于奉、吉、黑三省间,介绍热血有志之士入党,培植本党特殊势力”。不久后,“风声泄露”,活动被清廷“武弁金寿山侦知,缇骑四出,密布罗网,知之者皆为董君畏惧”。董耕云挺身不退,协助旅日归国的长春籍革命党人金鼎勋、毕相等人,于宣统二年(1910年)在长春组织以拒俄运动为掩护的反清革命活动。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后,东北地区并未马上“易帜”,在一段时间内仍处在清政府及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董耕云参与谋划,以期发动起义,响应革命。

  1912年5月,窃据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为了能在议会中得到多数拥护成为正式总统,在北京操纵成立以拥护袁世凯为政治目标的共和党。共和党在北京临时参议院中占有四十余席,与同样占有四十余席的同盟会相对抗。

  面对袁世凯的行动,同盟会不甘落后。1912年8月,同盟会联合国民共进会等几个小党派成立国民党,孙中山为理事长,宋教仁受其委托代理理事长,许多省份相继成立了支部。10月,国民党吉林支部派赵鼎臣、翁炯孙到长春组织分部。经过联系当地人士以及向官府备案,于11月3日借劝学所召开成立大会,到会250余人(视为党员),董耕云被选为部长,副部长有丁元秉、逯长增、贾志清三人,评议员26人。当时,国民党经费短绌,支部活动经费拮据,董耕云以个人“独立捐助之,不使党务稍有停顿”。

  当选国会议员

  笑怼袁世凯贿买行径

  1913年初,民国第一届国会(即众议院)选举结束,吉林省选出10名众议员,长春府有董耕云、毕维垣、王玉琦3人当选。当年9月,议员们进京开会,选举民国正式总统。董耕云刚抵北京,即被袁世凯指使的收买议员的密探盯上了。密探以为董耕云外貌和蔼慈祥,可以用重金贿买,遂递上20万元展开游说,劝其脱离国民党。董耕云笑而拒绝,称“鄙人誓与国民党相始终,抵死不愿与国民党宣告脱离”。收买者咋舌而退。当袁世凯贿选、逼选成功,成为民国正式总统,董耕云愤然参与了国民党籍议员们在上海的反袁通电,“宣言绝对不承认此贿选总统,誓与国人共讨之,虽玉碎亦所不惜”。由于国民党籍议员的反对,国会竟被袁世凯解散。

  1917年6月,国会遭到北洋军阀段祺瑞、“辫子军”张勋等人的二次解散。7月,孙中山先生在广东掀起恢复“民元约法”和国会的护法运动,董耕云闻风而动,经数千里长途跋涉,前往粤东响应。不料有政学会议员中途变节,使护法运动面临夭折。董耕云对此行径异常愤怒,邀集议员领衔通电谴责,引起广泛反响。8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由部分南下国会议员组成的非常国会,成立军政府,董耕云为非常议会议员之一,坚决拥护孙中山的护法运动,为护法运动作出了贡献。1924年国民党改组,董耕云被孙中山指定为代表,并被选举为华北地区党务负责人。此时已经62岁的董耕云怕自己年事不支,婉言力辞,称自己“已经精力颓唐,不敢轻负重大之责任,以误党也”,遂返回长春,过起了每日读书、督促晚辈功课的日子。

  两则通电

  彰显名士本色

  虽已赋闲,但董耕云仍心系国事,爱国之心仍如赤子。1925年3月,孙中山病逝,董耕云与另一位在长的国会议员一同发去唁电,叹息民国多艰,志以哀思:

  “北京孙公治丧处鉴:见报载总理中山先生于十二日溘然弃世,云等闻耗,五内生悲。慨先生虽开创民国,然未获建设;三民五权政策,登斯民于衽席之上。况值此军阀用事,水火人民之秋,遽尔长逝,赍志以终,诚吾党之不幸,洵民国之大戚也矣。呜呼!国魂不返,国民何依?龙蛇起陆,神州迷离。吾党贯澈,休明可期。痛此,悼唁以志哀思。董耕云、李希莲叩咸。”

  不久,段祺瑞登上民国大位,为临时执政,又欲修法以摆脱国会监督。董耕云闻之怒不可遏,由长春发去电文,以1917年的“非常议会议员”身份怒斥其丑行。不仅发去斥电,董耕云还把电文投给报纸,公诸天下。《盛京时报》5月7日(第5546号)全文刊发:

  “北京段执政鉴:公此次执大政,不受约法束缚,痛绝人民监督。入都之日,首言十三年祸国者,约法也。盖约法无解散国会明文,而公解散之;至今对于民意,犹横梗胸臆未尝释怀,每念欲屏除之;惟以革命相标榜号召……公执政未数月,竟以建设讨论会饵以小惠,使民意无形消灭,网罗收纳,渐假而为安福系,以为民意从此入吾毂中矣,公之用心不谓不苦。吾等代表原本约法而产生,愿共约法而销灭。请公以明令废止临时约法,解散非常议会,则国人谁敢不然?乃欲犯天下之大不韪,又畏国人之清议,出此卑劣下策。以为此计若售国人可欺,孰知在明眼人观之何异捉襟之露肘,逗露无余。弄巧成拙,人将笑公左右有乏材之叹,更安问其他政治乎?公数年惮悦未能自了,不先自觉,而欲觉他乎?天下人可欺,己心可欺乎?不知既心即佛,此心之不可欺也。公当远鉴诸宋之王荆公,近鉴诸令之袁项城,庶可矣。公自问学术才识比荆公以为何如?以荆公学术才识尚不免被左右蔽惑,失其聪明,此‘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所由来也,论者以刚悛误国定之。项城雄视一时,用权用诈,若造法、若参政,而今安在哉?不过徒留祸国之迹于人间耳。公能鉴斯二人,则必废然思反。前途非遥,尚可收拾,否则吾不知其可也。顺候禅安,阿弥陀佛。非常议员董耕云冬电”

  名士自流芳

  经史遗后人

  董耕云不仅是建设民国的革命者,还是当时长春的藏书家。他自“束发读书”即嗜好句读训诂之学,志于“考古讨原”。进入民国以后,虽革命之事繁忙,但为了保存民族和家乡的历史文化,他始终不忘收藏图书。董耕云先后辟置两个书房,一名为“逯息园”,一名为“稽古山房”。两书房藏书甚丰,稽古山房所藏图书220种676函,其中经部95种292函、史部32种119函、子集二部93种265函;逯息园藏书一百多种上万本(包括重复的)。两书房之书,其种类和数量比当时长春县图书馆的藏书还要多。1928年编纂的《长春县志》,收录了稽古山房藏书的全部目录和逯息园藏书的大部分目录,称赞其为“长春文粹之所在”。

  在1928年秋给《长春县志》提供两书房藏书目录时,董耕云自撰一篇留给子孙的“稽古山房藏书目录弁言”,论述了书籍对于国和家的重要性,希望子孙继续读书,“以蒇吾志,以补吾之缺憾也”。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已入古稀之年的董耕云,眼见大好河山沦陷,悲愤交加。因自己无力投身抗战,为国效力,痛苦致疾而卒。

  (作者孙彦平为吉林省民俗学会副理事长)

  (本文借鉴使用了曲晓范先生的一些资料,表示感谢)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