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我们所知的长春最早的寺庙是万寿寺,其修建年代可以追溯到清嘉庆初年,这座初建时就为皇家寺院的庙宇与乾隆皇帝渊源甚深。关于它的建造,民间有哪些传说,史书上又有哪些记载呢?它肇建的初衷是什么,后又是如何被毁的?
清嘉庆二年(1797年),太上皇乾隆派自己的“替僧”元宝和尚在今长春市宽城区兰家镇小城子村附近建有一座寺庙,它就是长春最早的皇家寺庙——万寿寺,距今已有220年的历史。小城子村附近原是辽金古城遗址,在1987年出版的《长春市文物志》中就有关于这座寺庙的记载:小城子古城附近有一荒废庙址,名为万寿寺,传为清代所建。《宽城区地方志》中称万寿寺“规模宏大,殿宇巍峨,为全市之冠”。那么,这座寺庙是如何修建起来的呢?
乾隆派“替僧”寻找梦境中的风水宝地
话还得从乾隆年间说起。一天,乾隆到北京嘉兴寺进香,寺里的大小和尚就忙乎起来,寺院住持匆忙选派一个小和尚去钟楼敲钟。这个小和尚是个罗锅儿,走上台阶,转悠了半天也够不着那吊起来的大钟,急得往上一蹿,哪承想脚下一空,顺着台阶滚了下来。他弯腰驼背加上一身黄缎僧衣,滚成了一个团儿,老远一看,活像一个元宝。乾隆笑着说:“好个元宝!”小和尚一听,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连叩响头,高呼:“谢皇上!”从此以后,“元宝和尚”就叫开了。或许是图吉利,或许是喜欢这个小和尚,乾隆皇帝就封他做了自己的“替僧”。
据记载,之后,乾隆曾两次梦见自己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东巡时在伊屯边门赴吉林城的途中,骑着一只大鸟遥望北方,见到一处风水宝地,在一条大河的西侧有两条龙一样的岗地横卧在那里。乾隆就派他的“替僧”元宝和尚到他梦到的地方去考察一下,看能否建一座皇家寺院,一可布泽地方,二可为自己祈寿。元宝和尚考察后报告说,蒙古王公游牧地内的小城子村是垦民聚集点,是附近最繁华的地方。小城子村南约500米是一片平坦的高岗,东面是伊通河,西南和北面是起伏的丘陵,丘陵的北坡有一矿泉,常年流淌着的清澈泉水注入伊通河,灌溉着周围的土地。这地方正好是乾隆梦境里的地方。于是,乾隆就派元宝和尚在嘉庆二年(1797年)到今长春市宽城区兰家镇小城子村附近修建寺庙。这正如民谣所说的那样:“唐修塔,宋修观,大清专修老佛殿。”
长春第一座皇家寺庙的肇建与兴衰
万寿寺建在伊通河西岸的小城子村南约5000米的一片极为平坦的高岗上面,占地约1万平方米,工程之大、耗资之多可与北京嘉兴寺相比。建筑费用,一部分用“官家”供给,一部分出自豪坤大户,其他捐赠者不计其数。寺院总体分3楹:前殿(即马殿)7间,中间正殿12间,后殿5间。东西两廊,左右两个跨院。东跨院住着众僧,西跨院建成后空着,后来作为学校的教室。殿前有钟楼、鼓楼各一座。前殿靠右侧有一个化纸炉和一张长方形石桌。殿内供着玉帝、关羽、释迦牟尼、娘娘的塑像。此外,还设有公德堂、狐仙堂等。中间正殿的上方悬挂着由乾隆题写的“惠我无疆”黑漆牌匾。整个庙宇雕梁粉壁,做工之奇巧冠于当世。院内四周遍植丁香翠柏,环境清静幽雅。万寿寺的住持自然是元宝和尚了。万寿寺建成后,香火极盛,八方信徒争相来做佛事,小城子一带比以前更加繁华了。民间有“先有小城子,后有宽城子(长春城原名宽城子)”的传说,更说明万寿寺在长春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传说元宝和尚圆寂后,永庆和尚做住持,可他不守清规戒律,吃喝嫖赌样样胡来,寺院的财产被他挥霍一空。其后,先后由六和尚、四和尚、伙道老杨、空耀和尚等做住持,他们虽有心重整旗鼓,但没有建树,寺内的香火逐渐式微。1934年,长春市内修建了般若寺,万寿寺更加冷落。但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前,人们还见到“惠我无疆”的牌匾完好无损地挂在正殿上方。“文革”时,“造反派”一举拆毁了寺院,寺院遗址被辟为农田。
异地重建的万寿寺成为长春市的又一名片
2009年,经省、市宗教局批准,万寿寺在长春北湖北侧的长春东北亚黄金纽带文化园异地重建,占地5.1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是东北三省最大的寺院。
重建的寺院坐落在伊通河东畔,仿清建筑风格。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藏经阁,东侧轴线依次建有客堂、祖师殿、西归堂、地藏殿,西侧轴线依次建有伽蓝殿、延生堂、元宝和尚纪念堂;山门内左右建有钟楼、鼓楼各一座;外围的两个跨院建有728间寮房,为在家居士修学佛法道场。以万寿寺为重要景点的长春东北亚黄金纽带文化园成为长春的又一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