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记忆——蒸黏豆包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3514542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民间记忆——蒸黏豆包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351454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长春文史

民间记忆——蒸黏豆包

2022-01-28 16:50 | 来源: 长春日报

  过去东北人家忙年,最忙的是三件事:杀猪、淘米、做豆腐。淘米,就是把大黄米、小黄米或黏稻米冲洗后浸泡个一天半日,捞出来,用大碾子轧成面,开水和面,放在农家土炕头上发一宿,第二天晚上就可以包黏豆包了。

  那时候一年到头,淘多少米往往是一家人日子过得好赖的标志。临近大年,乡亲们见面打招呼,都问:“淘没淘米呢?今年淘多少啊?”殷实人家往往要淘上两三斗米,一般的人家也应淘上一斗半斗,过年不淘米是说不过去的。

  面发好了,还要烀上一锅小豆馅或大豆馅,然后向左右邻居打个招呼,于是东家姑娘、西家媳妇,他老姨、她二婶“呼啦”一下,来了十几号人,往南北大炕上一坐,就开始包黏豆包。主人家这时可“来神儿”了,对来帮忙的人挑挑拣拣,一般要选模样好的包黏豆包,略差一点儿的,屋里屋外来回跑腿,或上灶台烧火。包黏豆包不像包饺子,又得揪剂子,又得擀皮,只需抠出一块发好的面,拍成皮,把加了糖的豆馅包进去,再团成球形就包成了。

  一大笸箩面,一大盆豆馅,张王李赵刘……各家姑娘、媳妇齐伸手,一会儿工夫就包满了得两人抬的一大盖帘子,往大锅里一装,锅底下“呼呼”地点燃了有“小木头”之称的豆秸。

  这时,里屋就见盆里盆外都是手,又是捏又是攥,“啪啪”直响。姑娘媳妇们无聊了,就让他老姨讲“瞎话”,他老姨不推不让,张嘴就来,什么长白山里的“老虎妈子”啦,什么人参成精穿着红兜肚跑下山啦……一屋子人“叽叽嘎嘎”笑声不断。

  外屋南北大灶,黄澄澄的黏豆包正在起锅。有力气的后生们一会儿抬出一帘子,用小木锨似的起饽饽板,把又黏又软、又香又甜的黏豆包,一个个剥离,放到寒夜里去冻。第二天早上收起,能装满满一大缸,足够吃一个正月。

  一时间,里屋讲故事,笑语连连;外屋“噼里啪啦”的烧柴声和着东北乡村长夜里一声高、一声低的狗叫,构成了一幅风情浓郁的年俗画。为了这幅年俗画,农家忙了一春、一夏、又一秋,和谐是它的底色,团圆是它的基调。蒸黏豆包的夜晚,让寒夜感到了温暖,让大地闻到了芳香。

  多么令人眷恋的淘米忙年啊!如今,农家的日子越过越好,食物越来越丰富,已经不需要再蒸那么多黏豆包了。但是,那些蒸黏豆包的欢乐、团圆的夜晚,却永远珍藏在人们的记忆深处。

  (作者施立学为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吉林省政府文史馆员)

来源:长春日报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