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公园”是长春现有公园里面历史最长的一个了。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的晚清时期。按照1800年长春设治开始计算,“胜利公园”出生时,长春这座城市度过百岁生日没多久。而长春这座城市的由来,其历史背景是18世纪晚期开始的“闯关东”浪潮。当时,数以万计的“关里人”为了生活,突破了清朝统治者为了保护其“龙脉”而筑起的“柳条边”。“关里人”在“柳条边”外,收获了丰盛的粮食,日子比之在“关里”强上许多。肥沃的黑土地,渐渐地把“关里人”变成了“东北人”。就这样,东北的烟火气息越来越浓,彼时长春人按照他们在“关里”的生活场所,“依葫芦画瓢”或“时空挪移”般,在今日长春及其周边起了很多“庄子”“城子”“堡子”之类的地名。直到许多年前,还有很多老人在用“宽城子”这座城市早期的名字称呼“长春”。
胜利公园之由来,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中包含着许多悲壮的历史。晚清时期,帝国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炸开中国大门,用不平等条约的方式在清朝国土上划分出了租借地、附属地等“国中之国”。日本强取豪夺地在中国东北大地上取得了日俄战争的胜利后,俄国修建的长春以南的中东铁路支线权益, 归了日本。1907年,日本修建长春站,并着手建立满铁附属地。
据原长春史志编辑部主任于祺元老先生研究考证,1908年,日本人规划满铁附属地时就划定了“胜利公园”的预留地范围。当年,为了搞好满铁附属地的勘测、规划工作,日本派来了有关方面的技术人员。为了方便开展工作,他们都化装成了扎着大辫子的中国商人。
20世纪末,有关人员在“胜利公园”一端发现了当年刻有“满铁”标记的界桩。需要特殊说明的是,“胜利公园”最初并不在满铁附属地范围之内。1913年,日本人用熟地的价格购买生地抬高地价,又背着清政府和中国农民单独接触,以非法的手段从农民赵洛天手里购买了土地和房产,借以延伸满铁附属地的范围,同时也扩大了公园的面积。据长春市地方志老专家于泾考证,“日本人在获得地照、买契等手续后,令赵洛天举家远逃,胁迫中国官府承认既成事实。”
1915年,“胜利公园”初建完成,俗称西公园。百年沧桑变迁中,该公园又曾使用过“儿玉公园”“中山公园”等名字。长春解放后,定名“胜利公园”。
多年前,曾采访过一位老先生,他关于童年最快乐的记忆,就有“胜利公园”。最让他难以忘怀的娱乐设施是“胜利公园”的旋转木马。这也是很多老长春人记忆深处的快乐!
作者:张贤达(长春历史文化研究者)
来源:中国吉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