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各县(市)区名称的由来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3577496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长春各县(市)区名称的由来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3577496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长春文史

长春各县(市)区名称的由来

2022-05-20 16:31 | 来源: 长春日报

  2020年,长春西南“邻居”公主岭市划归长春市代管,长春市至此辖7区4县(市),共11个一级行政区。其中,农安县、德惠市在历史上是由长春划出又划归的,朝阳区、南关区、宽城区、绿园区、二道区是由长春市区自身演变出来的,双阳区、九台区、榆树市、公主岭市完全是由外地区划进来的。由这11个行政区域组成的长春市,总面积已达24744平方千米。

  长春市辖各县(市)区的名称由来如下:

  

  农安县、德惠市

  农安县。农安之地在今长春辖区内历史最为悠久,金代的军事重镇黄龙府设于此,名声远播中原,以致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激励将士雪靖康之耻的名言便是“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金代黄龙府后,这里曾改称“济州”“隆州”“隆安”。

  清初,此地被划给郭尔罗斯前旗,成为蒙古人的游牧之地,当时“隆安”的遗称仍在。长春厅设立后的道光二年(1822年),此地放垦,单设一乡,遂取“隆安”的谐音,定名“农安”。农安乡的名称比同一时期长春厅其他4个乡的名称(恒裕、抚安、沐德、怀惠)具有更深的内涵,既传承了历史,又寄托了“闯关东”农民在此安身、安生的心愿。

  农安乡设立后发展很快,其中心——农安城,短短几十年便成为与宽城子齐名的农商重镇。光绪八年(1882年),长春厅在此设分防照磨(即长春厅巡检分所),光绪十五年(1889年)在此单独设县,下辖以农安乡为主的长春厅西北部地方,隶属于同时升为府的长春府。此后,因1913年长春府改为县,农安县不再隶属于长春,直至1958年时与双阳、九台、德惠、榆树共5个县一同划归长春市代管至今。在划归长春市代管期间,5县曾有三四年的时间短暂地划出。

  德惠市。与农安县名相比,德惠市的名称来源要简单得多。德惠之地原是长春厅(府)所辖的、位于区域内东北部的两个乡。宣统二年(1910年),清政府将这两个乡中沐德乡的大部、怀惠乡的全部划出设县,治大房身镇,隶长春府。县名从两乡名中各取一字,叫“德惠”。吉林巡抚陈昭常在《奏为吉省添改民官各缺及添设双阳、德惠两县折》中论述添设德惠县的理由:“长春一府之区域,其宽广虽逊于吉林府,而繁盛过之。光绪十六年间已有分防朱家城照磨之设,迄今生聚教养又二十年,人民富庶较昔为倍,且其地形狭长,东西四百六七十里,府治偏于西南,宜于东北分沐德、怀惠两乡与东夹荒之地以为县治,即名曰德惠县。”东北沦陷时期,县署由大房身镇迁至境内铁路张家湾站的张家湾街(今德惠城区)。

  自清末设县后,德惠县与农安县一样,因1913年长春府改为县,不再隶属于长春,直至1958年与农安、双阳、九台、榆树共5个县一同划归长春市代管至今。与农安不同的是,到了1994年7月,德惠县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县级市)。

  

  宽城区、南关区、朝阳区、

  二道区、绿园区

  宽城区。“宽城”之名历史较长。在历史上,“宽城”(也叫“宽城子”)是指清同治四年(1865年)所筑的长春城及筑城前的那片地方,即今南关区南关一带,此称和“长春”一同混用至20世纪30年代伪满设市。而现在宽城区的名称,则来源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沙俄在长春城西北二道沟所建的火车站名“宽城子站”。该站以距其最近的“宽城子”命名,因此火车站占用的二道沟地方也被称为“宽城子”,这是宽城区名称的直接源头。1920年,宽城子站及周围铁路附属地随整条中东铁路转归东省特别区管辖,名称未变。伪满时期,苏联将中东铁路卖给日伪政权,宽城子站及周围铁路用地并入伪新京市。1937年12月,伪新京市公署将全市划为18个行政区,包括宽城子站及铁路用地在内的铁北二道沟、孟家桥、韩家屯和“三不管”地带为一个区,叫宽城区。以后经伪满垮台、苏军军管、国民党军事占领、长春解放及新中国成立至今,宽城区的范围虽然时大时小,也有与邻区合分的情况,但“宽城”作为区名一直使用至今,只在1950年至1955年全市各区改按数字排列时曾改称“第六区”,有过5年的间断。

  南关区。“南关”之名来源于区内的一处地名——南关,即长春老城的南门外。宽城子筑城后,这里一直是长春城最热闹的地方,关帝庙、柴市、牛马市都在这里。从南门进城后便是南大街,两侧大小商号林立,著名的玉茗魁杂货店、世一堂药店都在这里。1937年伪满政府在市内设行政区,把包括南关在内的老长春城和商埠地划为2个区,即长春区和大经区,南关之地属大经区。以后大经区与长春区几经合并、改称,至1955年由“第三区”定名为“南关区”。当时的长春市共有10个区:城区6个、郊区4个。1958年将4个郊区合并为1个,6个城区合并为4个,南关区与邻近的长春区合并,仍称南关区,至今虽区域有变,但区名未变。

  二道区。二道区在伊通河东,区名来源于区内一条通往伊通河的河汊——二道河子。二道河子由东向西流入伊通河,河头有一个小村落也从河名,叫“二道河子”。二道河子村建村很早,《长春市二道河子区志》载,嘉庆二年(1797年)山东王氏在此落户,因“伊通河在西,为头道河。夏秋河水泛滥,日久天长,在东面又冲出一水沟,屯建沟边,故名”。二道河子村不仅建村早,地理位置也很重要。在民国时期的长春地图上可以看到,出长春城南门,过伊通河大桥,沿大路向东走,迎面就是这个村子,经过此地后路分两岔:向东南是通往双阳、吉林的大路,向东北经五里堡、八里堡是通向德惠松花江的大路。二道河子作为一条自然河流,后来被改造成明渠或暗渠,其中一段连同周围洼地,在伪满时期被规划成公园,新中国成立后建成,即今劳动公园。二道河子自然村也早就消失了。1937年伪满政府在市内设行政区时,在河东设了和顺、东站(以吉长铁路车站为中心)等区,二道河子村在和顺区内,为全区10个町(自治单位,类似今天的街道或社区)之一,町名即为“二道河子”。以后,河东各区几经合并、改称,至1955年由“第五区”定名为“二道河子区”,1995年改称“二道区”。

  朝阳区。朝阳区开始于伪满首都建设时期,即20世纪30年代。当时将今人民大街以西、长沈铁路以东列为新市区,拆迁了24个村屯,基本建成后,于1937年年末设置顺天、惠仁、兴安等行政区。以后这几个行政区几经合并、改称,至1955年由“第四区”定名为“朝阳区”,成为长春城市的核心区之一。“朝阳”之名来源于区内的东、西朝阳路,取欣欣向荣、蓬勃向上之意。

  绿园区。绿园区是1995年撤销郊区之时,由原郊区部分区域、朝阳区和宽城区部分区域组成的,原郊区政府转为绿园区政府,原郊区的其他地方并入相邻的区。绿园区的“绿园”之名是取自当时区政府所在地的地名——“绿园”。绿园之地即今西安广场西南、长春公园西面地方,大致范围:东起正阳街,西达环城路,南起皓月大路,北至西安大路,今属正阳街道。这里在百年前原有村屯、沼泽、树林、农田及墓地,伪满后期在这里规划建起了百余栋砖瓦房,供日本关东军下级军官居住,同时建有日本小学校等。因为这里树木较多,春夏绿色满眼,于是命名为“绿园住宅地”。整个规划地只建了南侧一半后,日伪便垮台了。日本人回国后,这里少人居住,仍称“绿园”。1957年,这里成立绿园村,后变成绿园街道,一直归朝阳区管辖。划归绿园区后,绿园街道改称“正阳街道”。

  

  双阳区、九台区、

  榆树市、公主岭市

  双阳区。“双阳”之名来源于双阳境内的双阳河名。“双阳”读音是由满语河名“出万”“苏瓦延”“苏瓦盐”“刷烟”等音转而来,意为浑浊、黄色,指河水的颜色。双阳地方设治虽晚于长春,但其地早有官府。为准备对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沙俄进行军事反击,清政府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前后修筑了奉天至吉林、黑龙江的驿道,还修筑了吉林柳条边。今双阳之地当时在柳条边里,大部分是封禁之区,归宁古塔将军和后来的吉林将军管辖。在开辟奉天至吉林的驿站时,到今双阳地方后,在苏瓦延河边设了一站——苏瓦延站,遗址在今双阳城区双阳河西。苏瓦延驿站东与伊勒门站相连,西与伊巴丹站相连。由于谐音和省略等原因,苏瓦延站还叫“刷烟站”“双羊河站”“苏斡延站”“苏完延站”“苏瓦盐站”等。

  清朝吉林的驿站和柳条边都隶属宁古塔将军和后来的吉林将军旗署,其站丁、边丁大部分是旗人和流人,一边服役一边耕种,也从事简单的手工业和商业活动。苏瓦延站建成后,人烟渐密,围绕驿站形成苏瓦延街和市镇,人称“苏瓦堡”。清代文书上将这种现象描述为“有驿站之区,商民易聚,积久成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此处已有4022人,并且还在逐年增加,成为吉林西路驿道上人口最多的大镇。由于这一点,宣统二年(1910年)清政府在吉林府属西部岔路河西设县,便以原苏瓦延驿站为中心,将县治暂时设在那里,定名为“双阳县”。此时,苏瓦延驿站已于上一年改为文报局,继而于1914年5月撤废。双阳设县后,与长春比邻发展,至1958年与农安、德惠、九台、榆树一同划归长春市代管。1995年7月,双阳直接撤县设区。

  九台区。“九台”之名来源于吉林柳条边上的第9个边台之名。九台又分为“上台”和“下台”,即“上九台”和“下九台”,两台相距1公里左右。宣统二年(1910年)修筑吉长铁路时,在下九台之地设车站,取名“九台站”。铁路通车后,此地逐渐繁盛。1919年,吉林县地方政府在此设商场(即市场)。1932年,伪满政府从永吉县(由吉林县改名)、德惠县、长春县各划出包括柳条边内外的一些区域设县,县城设在下九台,取名为“九台县”,归吉林省管辖。此后,九台县与双阳县一样,与长春比邻发展,至1958年与农安、德惠、双阳、榆树一同划归长春市代管。这5县中,九台县于1988年9月最早撤县设市,后于2014年10月撤市设区。

  榆树市。榆树市之名来源于本地的一处村屯——孤榆树屯。清代,榆树市之地隶属于伯都讷厅。嘉庆十六年(1811年)吉林将军设伯都讷厅时,设置主管缉捕和治安的巡检两员,分驻伯都讷和孤榆树屯。光绪八年至光绪三十一年间(1882年~1905年),伯都讷厅同知徙驻孤榆树屯,这里一度成为厅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伯都讷厅升为府,府署迁回伯都讷,另立新城,称“新城府”。同时在孤榆树屯设县,名“榆树县”,隶属于新城府。宣统元年(1909年)至1912年,榆树改县为直隶厅,隶属于吉林西北路分巡兵备道。1913年年初改厅为县。此后,该县在松花江东岸独立发展,至1958年与农安、德惠、双阳、九台一同划归长春市代管。与九台、德惠相似,榆树县于1990年12月撤县设市,所辖区域不变。

  公主岭市。公主岭市的名字,取自境内一座清代的公主陵。公主岭地方和长春一样,在200多年前也是蒙古草原,属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中旗达尔罕王界,与长春所在的郭前旗毗连。乾隆年间,乾隆帝的三女儿固伦和敬公主下嫁到达尔罕王旗,死后把衣冠葬在那里,形成了一座“公主陵”。

  郭前旗和达尔罕王旗两块蒙地在清初都是禁垦的,并由吉林将军和奉天将军分别监督。但是到了乾隆朝,关内流民出关谋生,两旗界内都聚有私垦的流民,两旗王公均放任不问,甚至还主动招垦。于是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理藩院奏准将达尔罕王旗属地内南部沿边一带的游牧商民,就近交给奉天将军属下的开原县管理。后于同治五年(1866年)划归昌图厅管理,其地设怀德社,并在社内的八家子(今怀德镇)派驻分防经历,管理治安。光绪三年(1877年),以怀德社为中心设县,治所不变。

  怀德设县后,公主陵之地位于县域西南角。20世纪初中东铁路经过怀德县,在公主陵南面设一大站(一等站),取“公主陵”为站名,但因“陵”字不吉,改为“岭”。伪满洲国成立后,制定并公布《市制》,开始在各省府所在地和繁华街镇设置与县平级的行政市,于1942年1月1日设立公主岭市,脱离怀德县,与其分立并存,隶属于伪吉林省。1945年东北光复后,国民党政府按东北沦陷前的怀德县行政体制接收了怀德县和公主岭市,公主岭市制自然取消。此后几十年里,公主岭市几设几撤,与怀德县时合时分,直至1985年2月再次设市,仍称“公主岭市”。公主岭这次设市,先是地级市,撤销怀德县设公主岭市,内辖两区(公主岭区、怀德区),外领一县(伊通县),归吉林省直辖;后于1986年1月20日改为县级市,不设区,不带县,由四平市代管。2020年6月,公主岭市划归长春市代管。

  (作者孙彦平为吉林省民俗学会副理事长)

来源:长春日报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