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剧集、综艺市场如火如荼,可圈可点,备受瞩目。与此同时,国产纪录片的表现也可谓亮点迭出,精品迭现,“出圈”作品更是频频引发热议,广受欢迎与喜爱。中国纪录片正以更富特色的积累和全新的姿态拥抱崭新时代,成为当之无愧的“国家记忆相册”。
而对于吉林广播电视台的纪录片从业者来说,多年来,他们始终以对本土的挚爱和坚持原创的方式,聚焦社会主流能量,精心用心制作高质量的时代作品,全面系统地记录着吉林热土的壮美与发展。当前,立足脱贫攻坚的时代节点,讲述人与土地的动人故事,吉林纪录片人,用自己诚恳踏实的纪录精神、矢志前行的信念和无上荣耀的使命,时刻努力为时代留存记忆,为民族伟业放声歌唱。
2020年,由省委宣传部策划指导、省广电局和吉林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纪录片《海兰江畔稻花香》再传捷报:9月28日荣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第26届电视文艺星光奖优秀电视纪录片大奖;10月18日又荣获第3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电视纪录片提名奖。能够同时荣获这两个奖项实属不易,这既是为吉林文化争得的荣誉,也是为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出的吉林力量。
潜心挖掘,精心筹谋,用心制作
“纪录片热起来了”,在丰硕成果的背后是创作者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坚守。以纪录片《海兰江畔稻花香》为例,其成功的背后是集体智慧和汗水的凝结,是创作团队辛勤耕耘的结果。
2018年中旬,该片由吉林电视台大型活动中心开始策划立项,并立即组织骨干力量组建的创作团队驱车400多公里奔赴延边地区,对典型人物、村镇、企业等开展了为期10天的调研。
当年8月,主创人员奔赴北京,同央视纪录片频道负责人、纪录片领域专家一起交流探讨,获取了央视方面提出的具体意见,并调整拍摄方向,将精准扶贫作为表现重点。而后,创作组厘清线索、架构故事,确立了4类拍摄对象,找准了精准扶贫最恰当的表现方式。
到了当年9月上旬至中旬,创作组在延吉市、龙井市、和龙市、图们市、汪清县等地再次深入考察了16个典型村镇,走访了重点人物31人,制订了新一轮的拍摄计划,明晰了故事脉络:以精准扶贫为表现重点,以乡村脱贫攻坚的主线贯穿始终,充分表现在延边州这块充满了浓郁民族风情的边疆土地上,海兰江畔的延边人民运用智慧和力量,在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扶持下,在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下,在脱贫致富先锋人物的带领下,在他们自强不息的努力下,挣脱贫困的泥淖,奔向美好的生活,散发出今天的“海兰江畔稻花香”。
9月下旬,纪录片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拍摄。由于《海兰江畔稻花香》涉及延边州的地域点多,拍摄人物众多,为了保证拍摄效率和拍摄质量,摄制组一行12人分成了两个小组分片侧重拍摄。自正式开拍以来,摄制组每天驱车100多公里穿行在5个主要拍摄区之间,无论风霜雨雪,摄制工作未曾有一日中断。在3个多月的前期拍摄期间,主创团队大部分成员几十天不曾回家一次。为了收获最好的画面效果,摄制组曾在雨夹雪中拍摄了3个多小时的夜景;为了能拍摄到海兰江的源头,摄制组在老里克湖无人区齐膝深的积雪中,肩扛手提着设备,跋涉2个多小时到达顶峰。在崇善镇古城村的拍摄尤为艰难,由于当时已经进入11月份,崇善镇海拔较高,山路上已经积雪,而摄制组的3辆车中有1辆不具备雪地行驶的条件,只能留在山下。原本需要3辆车才能装下的设备和摄制组成员的随身物品,不得不精简装进2辆车里,本着设备优先的原则,摄制组全体成员都没有携带行李,只穿了贴身的衣物上山。崇善镇的自然条件较差,摄制组投宿的乡村旅馆中,被褥已经脏得看不出本来的颜色,而且11月的山村夜晚非常寒冷,房间里温度很低,在冰冷的土炕上,大家冻得彻夜难眠……古城村的贫困户秦思祥是重点拍摄对象,为了真实地表现出他自立自强的生活状态,摄制组连续几天对他进行跟踪拍摄。为了跟拍秦思祥早起烧锅炉的场景,摄制组分为两组,都在凌晨4点之前出发,一组扛着设备,徒步攀登到当地最高的山峰上拍日出,由于衣物携带不够,被凛冽的寒风吹了几个小时的他们,好久都没能暖和过来冻僵的手脚;另一组跟随秦思祥去锅炉房工作,出来时每个人满头满脸都是煤粉……山村的基础条件极差,浴池坏了不能用,旅馆里也没有热水,洗不了澡,也洗不了衣服。就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中,摄制组顶着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压力,忘我地坚持拍摄,获取了足量的优质素材,后来这一部分故事因为比较精彩,且有足够分量,被用在纪录片的开篇。
对于摄制组众人来说,为了纪录片能有完美的呈现,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最终,在100余天的前期拍摄中,摄制组获取了近500小时的视频素材,并在剪辑方案上,几经打磨,数易其稿,通过6个月的精心剪辑,完成了后期制作。
纪录片《海兰江畔稻花香》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频传的捷报,满堂的喝彩,是技术实力的证明,也是思想高度的彰显。在创作过程中,每一个人的付出都不可或缺。创作组全体成员以不畏艰苦的跋涉、精益求精的态度、甘苦与共的协作精神、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全力以赴地将所有的工作做到极致;省委宣传部、省广电局结合时代主旋律,以高度的站位、敏锐的视角,确立了最合适的选题,并在接下来的策划调研工作中,统筹全局、把握方向、精心指导;在拍摄过程中,对摄制组高度关注,保持紧密联系,及时帮助摄制组解决了拍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保障了拍摄过程的顺畅和摄制工作的高效率、高质量;在后期制作过程中,相关负责人不厌其烦地与创作组深入探讨,在节目质量上严谨把关、精雕细琢,终于打磨出这部真实、生动、感人的纪录片,代表我省向国家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涵盖丰富,广受好评,品牌树立
从人文纪录片《长白山》获得国际国内多个奖项,到文献纪录片《东北抗联》荣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从2003年纪录片《常香玉》荣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电视文艺“星光奖”纪录片一等奖,到2018年、2020年纪录片《黄大年》《海兰江畔稻花香》连续斩获“星光奖”优秀纪录片大奖,一部部精品佳作从创作理念、艺术品质和精神追求上一脉相承,凸显着吉林广播电视台“为时代写史、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言”的媒体职责。“十三五”期间,吉林广播电视台致力于精品文化创作,优秀纪录片创作生产进入发展“快车道”,成为了我省重要的文化标签。
重点推介吉林风土人情,大力弘扬具有东北特色的历史文化。系列纪录片《过年》自2015年起连续6年在春节期间登陆央视纪录频道,被央视纪录频道的同行评价为“已成为纪录频道春节期间一道不可或缺的年夜大餐”;2018年推出的《追逐雪线》斩获国内外重要奖项,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展示了吉林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魅力,先后在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与地区播出;系列纪录片《大河北上》,拍摄两年时间,行程数万公里,2019年10月在吉林卫视、吉林网络广播电视台同步播出,展示了松花江人守护自然、保护生态,为了家国理想而拼搏奋斗的时代故事。
浓墨重彩,记录英模人物,展现伟大时代背景下的家国情怀。纪录片《黄大年》2017年10月13、14日在央视纪录频道黄金时段播出,获得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第25届电视文艺“星光奖”电视纪录片大奖,是当年全国唯一一部地方台获得大奖的作品;纪录片《郑德荣·信仰之光》关注郑德荣波澜壮阔的一生,倡导学习他满腔赤诚的爱国情怀,成为全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教材。
打造正能量、有文化、好口碑、高品质的优秀纪录片作品。纪录片《稻米的故事》在央视纪录频道黄金时段播出,以水稻一年四季的生长变化为线索,展现这方水土所锻造出来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底蕴,获得中广联合会2019年度纪录片国家相册“银相册”奖;以精准扶贫为表现重点推出的3集纪录片《海兰江畔稻花香》于2019年12月在央视纪录频道黄金时段首播,并于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央视纪录频道黄金时段重播,收获了积极的播出反响与良好的社会效益。在2020年9月末刚结束的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第26届电视文艺“星光奖”颁奖典礼上,《海兰江畔稻花香》荣获优秀电视纪录片大奖。
目前,由吉林广播电视台创作的《埃塞情缘》《一水激活万水流》《双手劈开幸福路》《过年》(第七季),与央视合作的纪录片《松花江》、政论纪录片《摆脱贫困》第三集《尽锐出战》等纪录片正在紧锣密鼓地制作中,将为推进吉林文化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来源:吉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