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文明的印记,它们的最佳归属是回到故土。近日,网络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凭借独特的创意与浓厚的文化底蕴在互联网上迅速走红,有关文物保护及追索话题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逃出大英博物馆》是由短视频博主“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联合拍摄制作的系列微短剧,用拟人的手法讲述了一盏从大英博物馆出逃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偶遇一名在海外工作的中国记者张永安,携手踏上归家之路的故事。该剧从“一人一壶的回归”这一微视角切入,打通了中华儿女与文物之间的情感连接,实现了集体记忆的建构与认同。
归家路上的乡愁,是来自灵魂里的赤诚。《逃出大英博物馆》短短三集内容,处处透露着创作者的用心。短剧用“文物拟人”的方式,将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化作一个活泼可爱、灵动的女孩,在赋予其鲜活生命的同时,也传递出漂泊在外的文物的浓浓思乡、归家之情。面对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记者张永安,小玉壶在紧紧拥抱的同时高呼“亲人”,实现了情感共鸣。身在异乡漂泊的张永安与小玉壶逐渐有了亲人间的熟悉情感,正如小玉壶所说,“家人是血脉相连的同胞,就像唐大马和唐小马,或者壶身和壶盖”,呈现出国人血脉里家国情怀的自觉。短剧的结尾,漂泊在外的文物用拟人化的口吻,展开了一段段跨越时空的文物对话,深深打动了大批网友。“夫爱国之士,不惧九重之渊,我虽身在万里,仍不坠爱国之心”“如今白首乡心尽,万里归程在梦里”“愿山河无恙、家国永安”等字字铿锵,诉说着华夏大地五千年来的动人故事,传递着国人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也彰显出中华儿女血脉里的爱国情怀。
互联网时代,网络微短剧迎来了创作高峰,从长、短视频平台到自媒体博主,网络微短剧也在百花齐放的基础上逐渐走出一条守正创新的精品之路,尤其是呈现中华传统美学、致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微短剧收获了更为广泛的关注。《逃出大英博物馆》在微短剧市场的火爆,也从侧面证明了以中华文化为创作根基的作品,在承载丰富时代内涵的同时更能走进年轻大众的内心。
不可否认,《逃出大英博物馆》的走红,契合了“文物流失与回归”的热点话题,作品中体现的思乡之情与家国情怀更是唤起了广大网友的集体共鸣,在强大情感凝聚力的助推下实现了“破圈”传播。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龙耳虎足、朝冠耳炉、永安石枕、唐三彩马等中国传统文物在短剧中逐一呈现,借由“小玉壶”跨越时空的对话,也将远在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与中华儿女紧紧勾连在了一起。《逃离大英博物馆》的创作融合历史、诗歌、艺术等主题,将抽象化的事件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故事,将定格在展示柜上的无生命个体转变为有生命的讲述者,借助影像语言讲述中国历史,引发人们的文化和情感共鸣。网友们在观看作品时发表的弹幕、留言以及点赞后的转发,也实现了媒介领域里最大范围的传播活动,实现了中华文化的情感传递与历史对话。
小玉壶的故事虽然落下了帷幕,但对文化的传承却成为触动人心最温暖的力量。《逃出大英博物馆》在网上的热播启示微短剧创作者应肩负责任意识与社会担当,在坚持以质取胜的基础上创新表现手法、丰富故事内容、塑造典型人物,着力打造精品力作。如今,网络微短剧创作如火如荼,在垂直品类、细分赛道上出现了多部微短剧“破圈”之作。尤其是今年暑期以来,网络微短剧市场向精品化发力,例如反特悬疑微短剧《追捕者》入选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精品工程”,并获微短剧发证第一部001号。该剧以“反特”为主题,以强大的演员阵容和高燃的剧情,表现了反特英雄的使命与信仰,进一步拓宽了受众对微短剧题材的认知边界。我们有理由相信,“微而精、短而美”才是引领微短剧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大方向。(作者:岳宗胜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
来源:文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