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唱儿》:一场写意的东北文化大戏 艺术-关东文脉 曹淑杰 3851827
《唱唱儿》:一场写意的东北文化大戏 艺术-关东文脉 曹淑杰 3851827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艺术

《唱唱儿》:一场写意的东北文化大戏

2024-05-27      来源: 中国吉林网

  陈晓峰导演的最新话剧《唱唱儿》在长春人民艺术剧院连续五天的精彩演出暂时告一段落。《唱唱儿》的后劲儿很大,大到看戏人的思绪并不随着谢幕而结束,其间的人情道义、悲欢冷暖,如陈年美酒,愈品愈醇。

唱唱5.jpg

  《唱唱儿》讲述了三个时代三位二人转艺人的故事。旧时的黑土地上,二人转艺人常沿着东北粮道,行走四方。山川土野,留不下姓名,却留下一个共同的名字——唱唱儿的。这便是剧名的由来。

  从话剧《先生向北》《南门客栈》到《唱唱儿》,陈晓峰导演不遗余力地宣传着白山松水间的历史传奇。这一次,他终于如愿将目光深切地投向了黑土地上的地方剧种——二人转。这无异于一场迎风而立的挑战,当然更是一次宣传“非遗”文化的绝佳机遇。在业已成熟的商业化话剧面前,《唱唱儿》的主创们没有选择讨好观众,讨好市场,而是沉潜下来,耐住寂寞,守住初心,以一腔热爱活成了话剧里的主角们的样子。首演过后,观众的口碑再次证明《唱唱儿》不负众望,出手即不凡——

  一是展现了东北地域文化的葳蕤厚重。

  地理上,从长白山棒槌营子写到夹皮沟,时间上,从20世纪初写到20世纪40年代,《唱唱儿》对东北的民俗、风致进行了精细的摹写。如疾风劲草般形形色色生长于斯的人物,借由剧中旁白,或活灵活现崭露头角,或倏尔间一闪而过。全剧尤其围绕“唱唱儿”,对二人转传承、拜师、步法、身姿等做了地道的展示与演绎,道具上也煞费苦心,多种濒临失传或已不再登台的二人转泥碗灯、彩棒等登上舞台,像一部微缩版的“东北二人转史”。《唱唱儿》的野心显然并不囿于此,苦难深重的年代,这群底层的民间艺人“年年难唱年年唱,处处无家处处家”,不论观者有无二人转相关知识,都能看懂、听懂,沉浸在这方天地里,跟着哭,跟着笑。

唱唱2.jpg

  二是采用大写意的中式美学,走出了一条以小博大的艺术创新之路。

  筹备之初,陈晓峰导演就想运用“叙述体戏剧+二人转”的表演形式,留下无限时空里的雪泥鸿爪。很难想象,如此庞大的体量、台词,仅由《唱唱儿》的7名演员完成。他们有时是旁白,是大老板;有时则是二人转艺人,角色狡黠地在戏里戏外跳进跳出;有时还会抽离出剧情,夹叙夹议,引人入胜。

  在舞美设计上,《唱唱儿》选用最简洁的中式大写意风格。两把椅子,一块映着光华的曲面挡板,便是剧里的滔滔江湖。舞台是留白的,剧情是现实的,一写意,一写实。一面是舞台上余白悠悠,一面是故事里的百转千回。舞台的简,恰好托衬了台词的妙。同时也将手绢、扇子等观众熟悉的道具植入戏中,充当剧情里一个个具体而不同的意象。

  三是透过人情道义,江湖冷暖,展现了人生普遍的困境与抉择。

唱唱儿.jpg

  《唱唱儿》建构了一个“戏比天大”“道义人情”的江湖世界。主角们处在情与义、人生与艺术抉择等的夹缝中,有的苦苦求索,有的不为所动,有的留下终生遗憾。剧中人物经历种种挣扎、犹豫,想逃避、寻找、逃离,最终也逃不掉江湖的巨浪滔滔。第三幕中的七盏灯宁可在冰天雪地里赤脚渐行渐远,直至冻死,也绝不肯原谅背信他的沈莲花。《唱唱儿》的江湖就是一个放大版的彼岸人生,总有人去捍卫心底的道义与风骨。

  我们每个人总能在这三个故事里看到自己的影子。不同的是,这些江湖人远比我们决绝、热烈、义无反顾。他们一入江湖,就选择了自由,选择了道义,永不放弃,永不止息。这是他们飞翔的艺术羽翼,也是我们向往的另一种人生。

  首演剧终,而人不散。

  在赞叹感动之余,《唱唱儿》也留下了精进和上升的空间。

  赓续传统文化的小剧场之路并不好走,但正因为有这群真心热爱话剧、热爱东北文化的主创者们,我们看到了东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决心与勇气。期待《唱唱儿》再度起航,为我省小剧场话剧增光添彩,助力东北传统文化的着力与振兴!(作者:鲁钟思)

  图片《唱唱儿》制作团队提供


编辑:曹淑杰

看吉林新闻,尽在吉网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