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画派山水画奠基人王庆淮与《林海朝晖》 艺术-关东文脉 曹淑杰 3852854
关东画派山水画奠基人王庆淮与《林海朝晖》 艺术-关东文脉 曹淑杰 3852854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艺术

关东画派山水画奠基人王庆淮与《林海朝晖》

2024-05-30 14:24      来源: 吉林文脉微信公众号

  1956年7月,中国美术家协会在“第二届全国国画展”展览研讨会上对于国画“继承遗产、吸收西洋、重视生活”等问题做出讨论。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夏衍提出希望进一步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1957年4月起,中国美协多次邀请美术家们进行座谈,讨论如何进一步贯彻“双百”方针。在全国美术界讨论应该如何改造中国画时,长春市国画界也在不断通过展览、座谈等形式交流、探索如何创作出符合社会需求、反映地域文化的新中国画。在诸多优秀作品中,王庆淮《林海朝晖》成就较为突出,是20世纪流传度最广、辨识度最高的吉林地域性题材国画创作之一。

王庆淮.png

  王庆淮(1909-1982)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吉林省最负盛名的中国画家,尤其擅长画巨幅山水。《林海朝晖》作于1972年,在当时入选了“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美术展览会”,此次展览是20世纪70年代全国影响力最大的美术展览之一。在此次展览选辑中,仅有两幅国画山水题材作品被列入,其中一件为钱松岩《锦绣江南鱼米乡》,一件为王庆淮《林海朝晖》。作品展出后在当时引起热烈反响,人民美术出版社也对此件作品进行单幅出版发行。展览之后王庆淮收到邀请,将作品放大绘制成8米长,2.5米高的宏幅巨构悬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吉林厅,并复制多幅在我国的多个驻外使馆陈列。

《林海朝晖》.png

王庆淮《林海朝晖》

  《林海朝晖》(以下作品表述皆为1972年版)描绘了晨起时分火车驶过林海的林区日出景象。画面采用焦点透视,俯瞰式全景构图,以长白山特有的红松林为线索贯穿画面。画面中山峦叠翠,层林尽染,笔墨老练,气韵生动,林海莽莽、山脉纵横,形象地揭示了长白林区旭日临照之美。从技法上看,王庆淮的松林打破了传统国画中松针叶的符号式画法,汲取了西画对光影体积形象的塑造法,构图上将传统国画的平远、深远法与西画的焦点透视相结合,巧妙地将画面焦点集中在桥上疾驰的火车上,在视觉上给观者较强的冲击力,体现了洋为中用的思想观念。作品通过人与自然的客观联系展现了新时代祖国建设的繁荣景象,远景的朝霞示意太阳从东方升起,表达着新中国社会人民对社会主义新建设的共同期盼。20世纪中叶的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期,长白山地区林业资源丰富,是中国六大林区之一,为全国做出了重要贡献。《林海朝晖》之所以在这一时期受到热烈追捧,正因其详实地描绘了长白山采运的画面,为大众展现了真实又富有意境的长白林海景象。

  清初著名画家石涛曾提出观点“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上古之画迹简而意淡,如汉魏六朝之句然;中古之画如初唐盛唐雄浑壮丽;下古之画,如晚唐之句,虽清洒而渐渐薄矣”。其大意为艺术创作风格应与时代同行,如各时代诗文变化一般,一代有一代的艺术风向,对时代的感受才是艺术创作的精神源泉。长白山一直是艺术家追捧的创作题材,如傅抱石《白山林海》、关山月《天池飞瀑》、胡悌麟《逝去的火山》、黄秋实《长白之秋》等,虽同样有时代符号,但从画面构图主要还是体现长白山原始景色。而《林海朝晖》的画面则是以林海为线索,将焦点选择在桥梁、火车等现代元素,体现了长白山的地域性和时代性特征。

  艺术创作离不开对现实的提炼,中国画通常把客观事物分为“文”与“质”两个方面,王庆淮的“文”表现了新时期对于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质”体现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时期长白林海的功能作用,“文、质”的融合使其把握住现实生活的内在本质,这与他的艺术发展经历是密不可分的。纵观其艺术创作经历,求学时期王庆淮山水、花鸟兼攻,山水师从萧千中,花鸟画先后师从陈半丁、齐白石,打下了深厚的传统功底。齐白石曾在其作品《瓶梅》题到:“下笔老辣有神,颇得翁用笔之妙,不做过奖之词。”又在《天竺水仙》画上题跋:“予之友人画天竺不恶者(陈)半丁,今见庆淮弟画此不亚半丁,喜之题数字。”这些赞许从侧面能够看出王庆淮笔墨技法已颇具名家法度。

雪后松花江畔_副本.jpg

王庆淮 《雪后松花江畔》

  受新中国画思潮的影响,王庆淮的作品内容开始产生变化,结合王庆淮这一时期的其他作品来看,题材、笔墨技法多为传统样式,墨色苍润朴拙,色彩沉着,形象简练、概括,秉承了齐白石、陈半丁的文人写意风格。但山水画作品《松花江上烟雨》《西原之春》在继承传统技巧、笔墨语言的基础上形成了对于描绘地域生活具有创新性表现的新局面,他以纯熟的笔墨、清润的设色描绘了蜿蜒的松花江景色,富有生活气息,已初现其现实主义风格。

  由于其在国画领域的突出表现,1958年受时任吉林省委宣传部部长宋振庭嘱托,王庆淮作为地方名家被调入吉林艺术专科学校美术系从事国画教学工作,多年的创作实践在生活环境、艺术视角的转变下开启了其现实主义题材风格的成熟期。在吉林艺专时期王庆淮的创作一直紧随时代的变化,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中提出:领会天地自然的理趣,才能体会到山川内在的本质,如果只是描写山川的外形,而忽视天地之理,画面就会毫无根据。所以“理”与“法”都不可偏颇。所以除了对客观物象的“形”与“理”要有充分认识,还须有笔墨技巧。王庆淮在创作中不但重视写生的重要性,并且还观察体悟和把握现实生活的内在本质,使得其表达情感的笔墨“有法可依”。

  通过不断地深入生活,走向生活,使王庆淮对创作的感受愈发成熟,《林海朝晖》因此应运而生。在甘雨辰回忆王庆淮的文章中曾提到:“他俯视着蜿蜒透迤的长白山和群峰环抱的天池激动地指点着,滔滔不绝地议论起来……我想,那《林海朝晖》的构思,可能就是由此而得到启发的吧。”

  在信息传播途径单一的20世纪,王庆淮立足吉林省广阔的天地,怀着充沛的情感,用他的艺术创作向全国人民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吉林省各地各时期的壮丽景色和繁荣景象,体现了浓烈的生活气息和关东地域特色,他对吉林省弘扬民族绘画的历史功绩是不可忘怀的。

  作者: 赵经武(长春美术馆馆长) 许宁(长春美术馆展览策划)

       来源:吉林文脉微信公众号

       *本文有删减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