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影小白楼:摇篮中的最高艺术殿堂 艺术-关东文脉 曹淑杰 3861047
长影小白楼:摇篮中的最高艺术殿堂 艺术-关东文脉 曹淑杰 3861047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艺术

长影小白楼:摇篮中的最高艺术殿堂

2024-06-27 15:03      来源: 吉林文脉微信公众号

  1999年的一天,张笑天曾偶然回到长影,他望着一座白色二层小楼深情地说:“这里的往事常常成了我的梦,不是怀念某一个地方,是留恋那种永远不会再有的氛围。我对这里还是有某种割舍不断的情缘,它不能不令我梦绕情牵。”

  作为著名作家、编剧,曾任吉林省文联名誉主席的张老终身都难忘的这座二层小楼就是长影小白楼。

  大家都知道,长影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那么长影中的这座“小白楼”就是长影的最高艺术殿堂。

  1998年,北影编剧谢蓬松曾为“小白楼”写过一首诗:

  半世风云小白楼,亦生欢悦亦生愁。

  名篇过百惊天地,名士经千苦白头。

  长影小白楼,位于长春市湖西路长影世纪村小区东侧,是一座颇具欧陆风情的二层建筑,需要沿着小区外侧的石板路蜿蜒行进才能到达。

小白楼资料图片_副本.jpg

小白楼资料图片  来源/长影集团

  这栋以白色为主色调的二层小楼,建造于1938年,曾是伪满治安部大臣于琛澂的别墅。分为上下两层,一层面积616平方米,有半圆形花厅,共大小7间居室。二层面积320平方米,有大小房间9个。楼内房间结构各异,自成格局。楼后有一排平房,设有厨房、餐厅、卫生间及三大间居室。

  据说于琛澂当年建这座小楼的目的是为了给儿子结婚用。但在1943年,“满映”(“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的简称)通过各种渠道,购买了这座小白楼,这里成为“满映”理事长、大特务甘粕正彦的别墅和“满映”高级演职人员的文艺沙龙。

  1945年,中共接收“满映”建立东北电影公司,后更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这正是长影的前身。解放后,小白楼成为长影招待所,接待创作人员和集中创作的剧组。

  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下榻过小白楼的电影文学界的巨匠、大师们数不胜数,令小白楼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电影剧作家的摇篮。

  张笑天认为,中国电影剧作家的摇篮这个称谓对小白楼来说,不是抽象的恭维,而是实实在在的。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长影的电影创作可谓历经数个高潮。1954年至1957年间,《平原游击队》《董存瑞》《上甘岭》《虎穴追踪》《寂静的山林》《青春的脚步》等,大都创作于小白楼。1958年至1960年,《党的女儿》《红孩子》《刘三姐》《花好月圆》《三年早知道》《铁道卫士》等,这些影片都曾在小白楼里留下足迹。1961年至1965年,又有《达吉和她的父亲》《甲午风云》《冰山上的来客》《满意不满意》《英雄儿女》《兵临城下》《独立大队》等。1977年至1985年,长影再度迎来繁荣的创作期。《吉鸿昌》《太阳和人》《人到中年》《不该发生的故事》《在被告后面》《飞来的仙鹤》《十六号病房》《黄山来的姑娘》等,都是来自小白楼产生的作品。家喻户晓的京剧现代戏《红灯记》也起源于长影的小白楼。

  当然,还有张笑天编剧的恢弘大作《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jpg

  1959年,长影总编辑室迁入小白楼办公,享誉全国的《电影文学》也在此创刊,很多著名编剧和作者常年在此进行创作,小白楼成为中国电影人的艺术圣殿。陈立德、张笑天、乔羽、张天民、房友良、王兴东等人就是从这里走向全国的。

  刘禹锡的千古名篇《陋室铭》写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人们也有诗形容小白楼——“出入无白丁,往来皆墨客。”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吕班、沙蒙、郭维等老一代电影艺术家曾聚集在小白楼里从事创作;剧作家白刃、海默、林农、李准、黄宗江曾在这里奋笔疾书;白桦、张笑天、张天民、张一弓、陈立德、顾笑言也曾在这里留下创作轨迹。一部部剧本从小白楼二楼房间的书桌案头,被搬到了长影的摄影棚里,最后走上大众银幕,成为时代经典。

保密局的枪声.jpg

  《保密局的枪声》的导演常彦,是长影小白楼的第一批“住户”,那是1949年2月,他亲眼见证了小白楼逐渐变成了中国电影人的圣地。

  1977年,阎乐丰入住小白楼写出的第一部电影剧本是《锁龙湖》,表现20世纪60年代湖滨县县委书记杨凯的事迹。后来阎乐丰写过一篇《思念小白楼》的文章,里面提到因为《锁龙湖》的停映,他曾在小白楼里哭过。

  著名电影编剧黄世英第一部搬上银幕的电影剧本《天涯孤旅》也是在小白楼修改定稿的。黄世英对小白楼的印象是“碧海中的洁白小岛,恬静神秘,长影的世外桃源,一代代中国电影剧作家心中永远的圣地”。

  为何“小白楼”有如此魔力?

  张笑天在《长影小白楼往事》中这样解释:小白楼有它特有的静谧、恬淡的艺术氛围,有它各个不同年代人住这里的自在的群体,他们把小白楼看成是创作的基地、中转站,产生灵感的实验场,甚至是躲避残酷斗争的避风港。

张笑天_副本.jpg

张笑天先生  来源/长影集团

  张笑天是在1974年夏天开始入驻小白楼的,在他的记忆中,小白楼没有一个严格的机构,作家们绝对不是置于某种压力之下的,这也许是小白楼有魅力的地方。

  “小白楼的饭好吃,黄师傅、徐师傅的菜炒得可口,令好多人留连忘返,去而复来。”

  小白楼有着宽阔的走廊,墙壁白垩泥塑,棕色的门窗,显得素雅庄重。右有假山池塘,周边绿树成荫。环境幽雅,空气清爽,周边静谧。这样的环境,适合“创作灵感爆发”。

  1956年,著名电影导演沙蒙拍摄电影《上甘岭》,请刘炽作曲,并提出了“传遍全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高要求。刘炽在小白楼对服务人员提出了三点要求:不会客,不收信,饭送进屋。随后在门上贴了一个条子:“刘炽死了”。

电影《上甘岭》剧照_副本.jpg

电影《上甘岭》剧照

  刘炽将门一关,进入了创作情境,用心灵来写心灵的歌,可谓一气呵成。于是,“一条大河”流向了男女老少的心田,成为人们最喜爱的歌。

  编辑及创作了《甲午风云》《战火中的青春》《吉鸿昌》等电影剧本的资深电影编辑刘灵曾回忆,“小白楼的夜灯光通明,没有一个编剧不是在夜间爬格子的。导演、编辑和编剧们坐在一起谈创作改剧本,同心协力,出谋划策,是那样的投入。”

  风雨过往,时代变迁,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作家、编剧们有了更适合创作的地点。但殿堂依然是殿堂,经过修复修缮的长影小白楼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而现在的长影旧址博物馆二楼,特别设置了“小白楼”展区,局部还原了“小白楼”内的房间布置以及摆设,一本本泛黄的电影剧本,都在述说着长影的创作之魂。

  长影小白楼已经深刻于中国电影人的心间,成为中国电影的一个极具象征性的符号。

  名篇千古颂,经典永流传!

  参考资料:《长影轶事》《长影小白楼往事》《小白楼夜话》《永远的圣地》《思念小白楼》《往事堪回首》《小白楼春秋》

  作者:郭雍皓

  特别鸣谢:长影集团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