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来吉林碰个“瓷”! 艺术-关东文脉 曹淑杰 3862260
穿越千年,来吉林碰个“瓷”! 艺术-关东文脉 曹淑杰 3862260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艺术

穿越千年,来吉林碰个“瓷”!

2024-06-28      来源: 吉林文脉微信公众号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于此规范的中国古代陶瓷,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对世界物质文明的贡献。它向世界展示华夏文明之美,传达着古代中国将实用和审美综合为一的理想,而这一理想至今仍在引导人们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今天,让我们走近吉林省博物院,一起欣赏来自“瓷语千年”展览的部分馆藏陶瓷精品,品味中国古代陶瓷在釉色、彩绘装饰方面的辉煌成就以及古代吉林人民在陶瓷艺术上的审美风尚。  

唐 邢窑白釉盖罐.jpg

唐邢窑白釉盖罐

高29.6厘米,腹径23.5厘米

  邢窑位于今河北省内丘、临城一带,因古属邢州而得名。创烧于北朝,兴盛于唐,五代以后逐渐衰落。主要烧造白釉瓷,兼烧青釉、黄釉、黑釉、酱釉和三彩器。邢窑白瓷造型规整,烧制娴熟,胎质细白坚致,釉色洁白莹润,有“类银、类雪”之称,与南方越窑青瓷齐名,形成唐代“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

  这件唐代邢窑白釉盖罐1975年7月29日洛阳博物馆玻璃厂出土,直口,圆唇,短颈,丰肩,鼓腹,平底。覆盘形盖,顶部有宝珠形钮。胎质细腻洁白,釉色明亮,白中泛青。造型庄重大方,器身线条浑圆饱满,张力十足,具有典型唐代风格,是邢窑出土品中的珍品。

图2.jpg

宋 官窑青釉贯耳瓶

高38厘米,口径18.5厘米,底17.4厘米

  宋代官窑有南北之分。北宋官窑窑址至今未发现,南宋官窑窑址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凤凰山和乌龟山,名曰修内司窑和郊坛下窑。南宋官窑专供皇帝祭祀或陈设用瓷,器形多仿自周、汉古制。其艺术风格以釉色取胜,以造型见长,以纹片著称。它的产生与发展,与宋王朝的国家大典仪式,以及所推崇的复古风尚密切相关。端庄古朴的造型与温润典雅、玉质般的釉色结合在一起,是宋代文人追求的淳厚朴实、典雅高贵的美学境界。

图3.jpg

宋 汝窑天青釉椭圆水仙盆

高4.2厘米 口23.2*15.5厘米 底22.5*14.7厘米

  汝窑窑址在今河南宝丰清凉寺,以烧造青釉瓷器著称,是继定窑之后又一为宫廷烧造贡瓷的窑场。其产品胎体细洁如香灰色,多为“裹足支烧”。釉色主要为天青色,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开片纹,称为“冰裂纹”。汝瓷把造型艺术之秀美、釉色素净之风尚,以及高雅的装饰艺术风格融为一体,体现出宋人独有的审美情趣。汝窑烧造宫延用瓷的时间仅20年左右,约在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 )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从公开发表的情况看,传世完整器不足百件。

  此件水仙盆1959年8月由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拨交给吉林省博物馆,水仙盆呈椭圆形,上部因残缺而被锯平。敞口、斜直腹、底四周向外突出窄边,底下承以4个如意头形足。内底微微上凸,呈圆弧形。残口边镶铜。通体内外施天青釉色,釉面开细碎冰裂纹。器身凸边釉薄处映出的胎色呈肉红色。外底有6个细小“芝麻挣钉”痕,钉痕呈白色。

       宋代瓷窑中唯有汝窑烧造椭圆形四足水仙盆。传世汝窑椭圆形四足水仙盆共计6件,除了此件以外,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4件、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1件。 

图4.jpg

辽 黄釉盘口凤首瓶

高41.8厘米,口13厘米,腹16厘米,足9厘米

  凤首瓶是受波斯文化影响流行于唐代的一种器形,其原型是萨珊、粟特金银器中的带把壶。由于壶盖多为凤首形,故瓷器中通常称之为“凤首壶”。辽境窑场生产的凤首瓶出现于10世纪后半期,11世纪流行至辽亡,基本上与唐代凤首瓶形制风格相近,只是腹部趋于修长,式别演变主要体现在凤首装饰的退化上。

  此件凤首瓶五瓣形盘口,长颈,颈部上方为凤首,颈部有三周凹弦纹,肩部有二周弦纹,腹部中间有刻划荷花纹饰,近底处有三周凸弦纹,平底。器物造形独特,器形较大且完整,釉色纯正施釉均匀,为辽瓷珍品。 

图5.jpg

图6.jpg

金 定窑白釉刻划龙纹盘

高6.3厘米、口径30.5厘米 、足径9.3厘米

1985年农安窖藏出土

  定窑是我国最为著名的白瓷窑场,因古属定州而得名。始烧于唐,终于元。宋金时期清丽素雅的刻花白瓷与富丽堂皇的印花白瓷,代表了鼎盛时期的典型艺术风格。定窑白瓷不仅品质优良,产量也相当可观,除作为商品供应国内外市场,还为宫廷及官府烧造贡瓷。

  1985年农安金代窖藏,出土文物大部分贮藏在一个陶瓮和四个陶罐里,计有陶瓷器、玉器等150余件。其中39件定窑瓷器,器形之大,装饰之精美,烧造工艺之娴熟都比较罕见。

  此盘圆唇、侈口、圈足,高6.3厘米、口径30.5厘米 、足径9.3厘米。内壁刻有一周凹弦纹,纹带中央刻一条龙。定窑刻花白瓷中的龙纹与定窑承烧贡瓷有关。在涧磁村定窑遗址曾出土过刻有“尚食局”铭文的龙纹盘残片,进一步证实这类带有龙纹装饰的精美白瓷是专为宫廷烧造的。定窑瓷器上的龙纹雄伟矫健,气度不凡。龙体盘曲呈“S”形,昂首挺胸,神采飞扬。舞动的四爪,飞扬的须鬣,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强烈的动感。 

图7.jpg

宋金 定窑紫釉印花碗

口径17厘米 高5.7厘米  底径5.5厘米 底内径4.8厘米

1974年哲里木盟奈曼旗白音昌公社窖藏出土

  明曹昭《格古要论》载:“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具白,其价高于白定。”古代文献中提到的这些品种,在定窑的历次发掘中只发现黑定,而紫色的釉却从未找到过。定窑印花装饰始于北宋中期,盛行于北宋晚期和金代。北宋至金代,定窑产品以民间用瓷为大宗,但由于瓷质精良和纹饰优美,故曾一度奉命向宫廷提供用瓷。

  此件定窑印花碗1974年哲里木盟奈曼旗白音昌公社窖藏出土,胎骨细腻洁白,胎壁极薄,印花线条清晰且疏密得当,器型规整,芒口。釉色比较定窑其他棕红色酱釉产品色深、润泽、明亮,与古代文献中的“紫定”最为接近。 

图8.jpg

元 磁州窑白釉黄黑彩观音坐像

高35.5厘米,宽18.5厘米

  磁州窑位于今河北省磁县观台镇和彭城镇等地,宋属磁州,故名。始烧于北朝,宋、金达到高峰,延烧至今。磁州窑瓷器造型丰富,品种繁多,胎釉较粗,格调粗犷。产品以白地釉下黑、褐彩绘及剔、划花瓷器著称,并有绿釉釉下黑彩、白釉釉上红绿彩及低温黄、绿、褐彩色釉陶器。纹饰洒脱活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山水风景、动物花鸟、人物故事、诗词歌赋、民谣俗曲皆可入画。磁州窑是当时北方影响最大的民间窑场,影响遍及河南、山西、陕西、山东、江西、安徽和广东等地,在全国形成庞大的磁州窑系。

  此男相观音,身着白色披斗,高发髻,胸饰璎珞,双手交于腹前。面目沉静,头发、眉毛、眼睛、胡须都用黑黄彩描绘,左侧立妙翅鸟及善财童子,右侧有净水瓶。瓷塑的背面以粗放的笔法绘出山石和树木,塑像中空,釉色白中泛黄。整个风格和谐自然,具有浓厚的民间气息,为元代磁州窑瓷塑精品。

  起源于印度的佛教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后,逐步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唐以前的菩萨为男像,唐代菩萨女性化倾向明显,至五代十国时期转变为女性菩萨形象。

图9.jpg

元 青花云龙纹高足杯

通高11.4厘米,口径13厘米,足高6厘米,底径4.1厘米

1975年出土于哲盟科左中旗二龙屯双河大队

  青花以氧化钴为颜料,在素胎上绘画,施釉后经高温一次烧成。这种技术始见于唐代,元代臻于成熟。

  此高足杯杯外壁绘的龙纹龙身细长,头小,细颈,四腿细瘦。龙身矫健,凶猛强悍,是典型的元代龙纹形象。龙头及左前爪釉深处呈黑色斑点,深入胎骨,是元代使用的进口青料“苏尼勃青”的特点。

  高足杯烧制始于元代,原本是为适应蒙古人游牧骑马生活习俗而流行的、在马上饮酒的酒具,由于杯足高便于在马上手握饮用,又有“把杯”“马上杯”之称。自元代以后,高足杯渐渐融入汉民族的生活中。  

图10.jpg

明宣德 青花缠枝花卉菱花口折沿盘

高7.1厘米,口径37.7厘米,底2.4厘米

  器青花纹饰,盘内心绘缠枝牡丹纹,内外壁均绘折枝花卉,折沿处饰缠枝花卉纹。青花瓷器装饰缠枝牡丹纹,始于元代,永乐、宣德时期牡丹花头丰满,枝叶疏朗,花大而叶小、叶清秀,运笔流畅,形象生动,笔画精细。

  青花瓷器中大盘、大碗、扁壶等明显带有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此盘胎体厚重,纹饰布局规则满密、绘画工整的植物图案,具有“阿拉伯式花纹”的意味,造型同西亚和中亚地区的陶质或金属质大盘相似,是专为伊斯兰地区将食物置于大盘内、众人围坐共食的饮食习俗而制,也是郑和下西洋宝船中必备的贸易和赏赉的青花瓷器。

      作者:张蔚

      吉林省博物院副研究馆员 

编辑:曹淑杰

看吉林新闻,尽在吉网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