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随想 艺术-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12653
《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随想 艺术-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12653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艺术

《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随想

2025-01-13      来源: 中国吉林网

  1982年秋,我因偏头痛休学在家,务农之余,仍不忘留心书法。偶翻吉林日报,看到吉林市七中历史教师刘刚捐献苏轼墨迹《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给吉林省博物馆的消息,依稀记得报上的墨迹图片。后来又陆续得知国内大鉴定家徐邦达先生等来长春鉴赏二赋,心中煞是羡慕,真想一睹这件巨迹的风采。只可惜那时我的家境,不要说去省城,就是生出这样一个想法都是奢侈的。

东坡居士笠屐图_副本.jpg

《东坡居士笠屐图》 

  我喜爱苏东坡,他不可救药的乐天性格尤其可爱。许多画家都以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题材画《大江图》,把他画得类似豪杰的样子,我认为这不是苏东坡。我以为张大千笔下的《东坡居士笠屐图》《东坡居士吟望图》,最接近真实的苏东坡:萧然尘外,杖履翩然,那样从容,那样飘逸,“侧身天地更怀古,独立苍茫自咏诗”。这才是真正的苏东坡,他在世间却怀着出世的理想,无论进退荣辱都处之泰然,达则心怀忧惧,穷则旷放乐观。那唯美的散文,那豪宕的倚声……上中学的时候就在公社的供销社买得《苏轼及其作品》《三苏文选》,功课之余,诵读不已。那篇《游沙湖》中的词作《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每每冲口而出。

  后来读师范,做家庭教师教书法,带学生到长春参加少儿书法大赛,在古籍书店购得一本《二赋》,彩印、硬精装,底儿偏红,字迹边缘线不很清晰,泛着朦胧的红色,虽然欣喜,但当时只觉得平淡无奇,并非想象那般瑰丽。

洞庭春色赋.jpg

《洞庭春色赋》(局部)

  忽然有一天,这卷心仪已久的巨迹就摆在我面前,而且由我自己展开观瞻(有幸调入吉林省博物院工作),这是否就是所谓的夙缘。通观细察,宋纸皮料,光滑细腻,宋墨苍润,古香犹闻。一点一画,莹洁发亮,闪着离合的神光,使人怦然心动。虽远隔近千载,那纵横绝尘的挥运仿佛刚刚结束,那时我颇疑是黄州赤壁的波光月影洒落在这里。这次“犹怜迹未干”的审美体验,使我深信是黄州赤壁的水与月启迪了东坡的才性,或许先生一生都在追寻这“逝者如斯”、“盈虚者如彼”的水月之梦。

  此后亲近《二赋》的机会便多了,一次有一次的感受,终于悟得从前的感受是爱妍薄质,而此卷书法的特质在于一“藏”字,藏巧于拙,藏针于棉……所以看似朴素,实则内美,看似“墨猪”,实则细筋入骨。果真是“更于平淡见天真(王文治诗句)”,此语最可玩味。老辈尝说:“要写成苏气,不要写成俗气”,或许也是这个意思吧!蠲除侧媚,方是真雅,顺乎自然,天真浪漫,方能如山谷所云:“虽其病处,乃自成妍”。

  东坡颇善写卷,留传至今的手卷佳作较多:《赤壁赋》允称能品,为友人求文而亲书,多难畏事的心情,使其内敛才情,中锋作楷,笔致饱满欲流,墨气湛湛发亮,凝结了一生挥之不去的水月梦痕。字势飘逸飞动,章法鸾鹤游翔,体现了“真书难于飞扬”的审美理想;《桤木诗》堪称妙品,写杜诗并自题款识,“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写杜诗书法刚健端庄,题款字迹流丽婀娜,二者相映成趣,舒卷自然;《黄州寒食诗》乃是神品,大笔侧锋,倾情挥运,挟天风海涛,蕴弥满真力,是坡翁生平第一佳作;《李太白仙诗卷》则是逸品,系丹元道士口诵,东坡录写,前后两纸接裱,两诗书法,字迹由小而大,点画由细而粗,速度由徐而疾,书体由行楷而行草,无意于佳,逸势飞翔,类其文章,“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答谢民师书》、《次韵三舍人诗帖》等亦精彩绝伦,不可端倪……

2_副本.jpg

《赤壁赋》(局部)

  《赤壁赋》卷首残缺,有文征明补书三十余字,虽极意逼真,略得形似,但悬隔太远。东坡论书法说:“神、气、骨、肉、血缺一不能成书,其书法也骨血骏宕,神完气足。”与东坡墨迹相比,文征明补书点画单薄,神情拘滞,缺少坡翁书法那种点画质厚,风姿翩然。文征明作书,尚功力而乏才情,补写赵孟頫小楷《汲黯传》还差强人意,补写坡翁《赤壁赋》残损的三十多字,只能是慰情了胜无吧?

  后世习苏字的,成功者鲜见。文征明之子文彭有《临宋四家书法卷》,其中以所临苏字最佳,但也不能摆脱他老子的习气,多取形似,用笔扁薄,缺少苏字血肉充盈、圆融自然的风采。然而此卷中临苏字骏快从容,较之乃父似略胜一筹。明人学苏字,大率如此,吴宽拟苏字颇有声名,看他的书迹,也不能超越文氏父子。

  被誉为“浓墨丞相”的清代书法家刘墉,是擅学苏字者。他不着眼于形似,而是取坡翁“藏巧于拙,如棉裹铁”的用笔,化为己用。他的杂书卷,由小楷、行书、草书分段组成,但不论小楷、行书、抑或草书,其点画的圆厚腴润、似柔实刚,都透露出他对苏字的神解。其人天资狡狯,学书从赵、董入手,上追苏、颜乃至钟繇,蕴灵秀于朴厚,是清代帖学的殿军。杂书卷随意舒卷,扬扬洒洒,行气,章法也得坡老作风,书卷气尤浓。姚鼐论书诗说:“论书莫取形模似,教外传方作祖师”。看来学书不能停留于规模形似,发挥自我性灵方能得到真谛。

  巧合的是,我留师范学校任教,恰好教到刘刚的女儿刘大为,她说小时候住平房,《二赋》卷随便放在家里,无聊赖时,她便和哥哥扔传《二赋》卷以嬉戏。火炕上,卷子在小哥俩儿手中传来传去……我曾想,卷子的引首及卷头所缺的那角是否就是那时所致,或者伪满丧乱之际卷子就已经残损?苍天有眼,“天吴紫凤”终于腾现人间,得其所归,有缘亲手摩挲,应是前世修来得福祉吧!(作者:韩戾军,吉林省博物院院长)


  初审:曹淑杰   复审:郭 帅 终审:陈尤欣

看吉林新闻,尽在吉网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