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为官清廉,铁面无私,又被称为包青天。包公故事自北宋就开始在民间流传,人们把心中的清官好官情结都寄托在包公身上,所以无论是文学,还是戏曲、曲艺里都有很多关于包公的故事,比如小说《三侠五义》、京剧《赤桑镇》。二人转里演唱包公故事的传统剧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留存的文学本有四种,包括《砸鸾驾》《包公铡侄》《包公赔情》《包公断后》,四个剧目均以包公陈州放粮前后为故事背景。
二人转《包公赔情》表演:徐文臣 关丽珠
二人转《包公赔情》早期又叫《报恩》,早在清乾隆四十五年就已在吉林省演出,并开始流传。《包公赔情》故事讲的是包公(包拯)赴陈州放粮,当地百姓状告他的侄子包勉违法乱纪,包拯依法铡了包勉,后回府向嫂子王凤英请罪。王凤英哭诉包拯从小失母,由嫂子含辛茹苦拉扯大,痛诉包拯忘恩负义,最后要杀包拯。包拯向嫂子赔情,指出包勉所做之事实在是罪有应得,表示愿意为嫂子养老送终,恳求原谅。最后嫂子顾全大局饶恕包拯。
《包公赔情》处理冲突的方式非常巧妙,主要冲突由善与恶的斗争,变成了与有养育之恩嫂子的情感冲突。整出戏故事情节紧凑,以情字贯穿始终,唱段优美打动人心。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王朝闻曾对《包公赔情》评价说:“包公给嫂嫂王凤英赔情,是通过感情表达的,它是可信服和真能打动人的。”
二人转《包公赔情》表演:秦志平 郑淑云
二人转又被称为踩不败的车轱辘菜,就是因为它自身适应环境创新发展的能力,这在《包公赔情》传承发展过程中有充分的体现。二人转老艺人李青山讲过自己演出《包公赔情》时的几处调整:唱《包公赔情》像一般节目那么安排腔调就不合适,应该是一开头唱完了【胡胡腔】就得叼起板来唱【抱板】;要把喜乐悲欢和摔打眉毛皱安排好,不能一副脸,一定要把王凤英的大仁大义、有尊有让、整整齐齐的老嫂子比母样拿出来;老本《包公赔情》是嫂子死过去又活过来,正在生气的节骨眼上动的剑,不能像有的人,演成了嫂子死去活来以后,一站起来,啥也不干就诉自己的功,数答完了,气都要消了的时候才动剑,这就不太合理了。
在二人转艺人不断地打磨和探索下,《包公赔情》成为二人转传统正戏的精品。1960年参照二人转《包公赔情》改编的吉剧《包公赔情》同样获得成功。《包公赔情》有着独特的东北地域文化特色。语言上简洁痛快、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郁。并使用了二人转的“零口”“套口”“扒短篇”“扎心词”等艺术手法。音乐旋律有二人转自己风格,人物的音乐形象鲜明,增强了人物个性。早期《包公赔情》演出中还加进了东北民间葬礼习俗,唱的生动详实,这在其他艺术形式中比较少见。在演出中能了解到东北民俗,这也是二人转特殊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苏景春.二人转传统剧目流变考证[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
[2]王兆一.美在关东[M].长春文史资料总第55辑.
[3]王木萧.吉林省二人转记事第1辑[M],1986.
[4]李锦斌.吉林二人转[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郝晓光
来源:吉林省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