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拉场戏《三贤》,又名《小姑贤》《三贤劝母》。该戏年代久远,流传面广,影响颇大。故事讲的是王刁氏育有一子一女,儿子王登云娶妻刘氏,女儿王淑花年方二八待字闺中。儿子儿媳夫妻和睦,王淑花和刘氏姑嫂相安,唯独王刁氏爱女嫌媳,虐待儿媳,非打即骂,并且强迫儿子王登云休妻,王淑花护嫂劝母,并喻以利害,终于使王刁氏悔悟,婆媳和好,全家和睦。
虽然故事没朝没代,但是剧中人物和表现内容,离现实生活较近。反映农村事,说的是农村话,群众易于理解,便于接受。有的艺人讲,这出戏到哪演哪,随乡喻乡。根据本屯发生的类似事件,艺人可以临时编口加唱,现身说法,这就更增加了《三贤》一戏的艺术感染力。
吉林省地方戏曲研究室《二人转传统剧目汇编》第三辑,收录拉场戏《三贤》剧本,由谷柏林口述,赵月正记录校注,在校注过程中,老艺人王悦恒、王希安、徐文臣参加讨论补充。
拉场戏《三贤劝母》
表演:郑淑云饰王刁氏,孙晓丽饰小姑子
《三贤》分南北两路,两路的区分是开场不一样:北路开场王刁氏上,说身世,然后刘氏上;南路开场是刘氏上,找王刁氏吃饭,然后王刁氏上。剧中间也不一样,北路王登云直接上场;而南路王登云则单坐场,在书馆读书,上人报家信,起身回家。
吉北一带基本上演北路的。据多数老艺人讲,南路的青衣上场戏温,北路的夜叉旦上场红火抓人。所以南路的在吉北基本没有流传开。
此拉场戏行当较多,夜叉旦、青衣、小旦、小生四角同台,扮相不同,性格各异。夜叉旦的刁泼、青衣的温顺、小旦的贤淑、小生的达理,为剧情发展及矛盾冲突,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拉场戏《三贤》因其人物个性鲜活,故事性强且反差大,被评剧创始人之一的成兆才看好,于评剧初创时期(1890-1911)改编成评剧,剧名《小姑贤》。1953年,东北电影制片厂(现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其拍摄成舞台戏曲艺术片《小姑贤》。此后,电影《小姑贤》全国放映,评剧《小姑贤》久演不衰,拉场戏《三贤》红遍东北。
1984年陈功范将《三贤》整理改编为《三贤劝母》,由那炳晨编曲,刘富英导演,吉林省民间艺术团郑淑云、孙晓丽、郝圣爱、尹维民演出,1998年由吉林省长白山音像出版社录制成VCD结集出版发行。新改编的《三贤劝母》人物及人物关系不变,故事线矛盾缘由改为婆婆刁氏因儿媳不生男孩给予虐待。自此,拉场戏《三贤劝母》成为吉林省民间艺术团的常演剧目,由于演出年限较长,饰演该剧的演员有过多次更替交换,全团有很多演员都演出过此戏。饰演王刁氏的演员郑淑云回忆说:“我从1984年立戏开始,一直演到2000年退休。基本是每年每到一个新演出点儿,就必须演一场《三贤》,不演这出戏观众不让。哪年都要演出30多场,累计起来,这17年的时间,我就演出了500多场。剧场的效果,反映非常强烈火爆,一个‘包袱’,一阵掌声。”(作者:王俊人)
参考文献:
[1]吉林省地方戏曲研究室.二人转传统剧目汇编 第三辑[M].长春:吉林省地方戏曲研究室,1982.
[2]苏景春.二人转传统剧目流变考证[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
图片:吉林省长白山音像出版社
来源:吉林省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