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经典|二人转《小王打鸟》 艺术-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88087
解读经典|二人转《小王打鸟》 艺术-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88087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艺术

解读经典|二人转《小王打鸟》

2025-10-16 15:41      来源: 吉林省艺术研究院

  二人转传统剧目《小王打鸟》以其独特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在众多二人转传统剧目中占有特殊地位。它不像《包公赔情》那般沉郁厚重,也不似《杨八姐游春》那般机巧辛辣,更不同于《王婆骂鸡》的市井泼辣,《小王打鸟》像黑土地上开出的一朵野花,解读《小王打鸟》,就是解读二人转艺术中那份根植于泥土的浪漫情怀。

  二人转《小王打鸟》故事起源于话本《走马春秋》,在湖南花鼓、广西彩调、西河大鼓中都有演绎。普遍认为在清代中后期,二人转《小王打鸟》已广泛流传于东北民间,经过无数代艺人的口传心授、加工提炼,最终定型为一部结构完整、特色鲜明的二人转剧目。据《二人转传统剧目汇编》(第一辑)记载,老艺人谷柏林说,《打鸟》这出戏是他父亲也是他师傅谷长河(艺名“西来花”)教他唱的。在教他之前,他师傅和他师爷已经唱了四十多年。八岁传到他这又有四十六七年了。从该书的出版时间1980年来判断,这出戏距今已有一百四五十年的历史。

小王打鸟1_副本.jpg

  二人转《小王打鸟》 表演:李雷、王艳春

  故事为:齐王无道,奸臣专权,欲害太子。太子逃出京城,在城外的一花园里见民女苗梅正赏花嬉戏,遂以打鸟之名与之接近。苗梅对其进行多番盘问,小王以实相告,苗梅毅然相留,两人立下誓约,非对方不娶不嫁。与大剧种中爱情故事的含蓄、礼教束缚感不同,二人转《小王打鸟》情感发展迅疾浓烈,体现了对爱情自由的向往和表达,充满了东北人的大胆直白。这种叙事风格,正是二人转艺术“俗中见雅”“野中带情”的集中体现。剧目现存文学本列举:吉林市谷柏林口述(尹桂清、杨金华记录,尹桂清校注)本,四平市许广才口述(苗中一、韩跃旗记录)本,吉林省曲艺团郭文宝口述(依群记)本,辽宁省王桂荣、郭明非、罗四维整理本,黑龙江省胡景岐演出本,张震改编本由吉林省民间艺术团李雷、王艳春演出。

  老艺人谷柏林说《小王打鸟》是一出“混合戏”,有“观花”“盟誓”,又有“盘家乡”“梳洗篇”,段子虽小,桩桩俱全,因此学员爱学,老师爱教,一些老师傅常常拿它作为教学员的“开坯子戏”(即启蒙戏、教材戏)。所以谷柏林老师至今仍记忆犹新。这出戏是儿童小喜剧,很适合学员演出。既热闹浑和又生动活泼,所以百看不厌,广为流传。

  二人转《小王打鸟》为二人转独特的表演技艺提供了绝佳的展示平台。

  该剧目唱腔丰富多变,充分运用二人转音乐的特点,既有高亢嘹亮的【胡胡腔】,也有婉转缠绵描绘儿女情长的【文咳咳】【武咳咳】。排腔用调讲究,曲调多,且不重复,演员需要具备扎实的唱功,才能将人物的喜怒哀乐通过唱腔精准传达。一丑一旦的搭配在《小王打鸟》中尤为精彩。苗梅通常突出其娇俏灵动,充满仙气与风情。小王则突出其憨厚,甚至带点傻气的特质。二人的互动一庄一谐,形成强烈的戏剧张力与审美趣味。

二人转2_副本.jpg

  二人转《小王打鸟》 表演:李雷、王艳春

  人物形象上,成功塑造了小王和苗梅两个懵懂少年对爱情的喜悦和接纳,尤其民女苗梅的形象非常有特点,她绝非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存在,她不是矜持地表达感情,而是直接大胆地表白:“苗梅闻听心欢喜,原来是少主千岁到我家。分明是一世姻缘花园见,我何不求主封奴家。你今日花园来打鸟,一世姻缘在此发。一搂罗裙忙跪倒,少主千岁听根牙。久后你若登基坐了殿,封我哪宫哪院下?”这种主动追求爱情的姿态,颠覆了传统戏曲中女性被动、含蓄的角色设定。二人从相识到相爱的过程,节奏明快,情感奔放,毫无扭捏造作。

  二人转《小王打鸟》以最本真的方式歌颂了爱情的美好和自由的可贵,其价值远不止于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在传统礼教森严的社会背景下,它犹如一股来自东北山野的清泉,是东北民间情感和审美的集中迸发。

  参考文献:

  [1]吉林省艺术研究院.东北二人转研究资料汇编[Z].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

  [2]苏景春.二人转传统剧目流变考证[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

  [3]李锦斌.吉林二人转[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

初审: 曹淑杰   复审: 郭帅   终审: 陈尤欣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