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场戏《双下山》,又名《尼姑下山》《僧尼会》,故事是以一僧一尼,私自下山,途中相会,结为夫妻这样一个叙事框架来铺陈枝蔓——被巫医所骗送进桃花庵的小尼姑,不堪忍受清规戒律,趁老尼姑下山化缘从庵中逃出,路上遇到同样从碧桃寺里跑出来的小和尚,两人相遇、相识、相伴,一路上一番波折纠缠最终相爱结合。同样的戏码也见于婺戏、昆曲、京剧、黄梅戏、川剧等等诸多剧种,溯其共同源头,都起源于明代戏曲作家郑之珍创编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据专家推断二人转拉场戏《双下山》应该出现在清末,那时大量中原戏曲曲目随着闯关东人群流入东北,在此背景下,以婺剧《僧尼会》为主本,并采撷其他剧种版本之长,在二人转“化他为我”的蓬勃生命力的带领下,有着关东乡土烙印的拉场戏《双下山》逐渐成型。
1954年,二人转老艺人王悦恒在长春市东北地方戏队任队长时,曾与人合作改编、演出拉场戏《双下山》(《尼姑下山》),这可能是建国后整理的比较早的拉场戏版本。辽宁某地曾出现过改动较大的版本。20世纪70年代末,吉林省民间艺术团二人转演员李晓霞从拉场戏版本中截取了“小尼姑下山”一段,自改自演了单出头版本的《尼姑下山》,也取得了不错的艺术效果。综合来看,流传广、影响大的还是原本的拉场戏版本。

王悦恒、杨福芝于20世纪50年代演出拉场戏《尼姑下山》
创演者的偏爱说明了《双下山》在情节、表演和审美上有着广受观众喜爱的特点。
首先《双下山》有着吸引受众的故事母题:受清规戒律束缚的僧尼道士,为了追求俗世生活的自由与幸福,从清修之所逃出,下山出庙,投奔红尘。从情节的铺陈表现看,《双下山》带着朴拙的趣味性:一男一女,一僧一尼,从偶遇到吸引到恋爱,种种对立又交融的矛盾点天然带着戏剧冲突、情节递进的根苗,自由恣意、趣味盎然,创作空间巨大。在表演上,《双下山》人物关系设置契合二人转艺术“千军万马,全凭咱俩”的特点。上装是旦是尼姑,下装是丑是小僧,两个角色相互试探、欲拒还迎、你追我赶,故事演起来得心应手,唱词热切明白,曲调爽朗明快,“说唱扮舞绝”样样塞得进去,演得出来。在审美上,符合俗中见雅、雅俗共赏的土野美学精神。
拉场戏《双下山》有很强的民间性,这种民间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在于其构造作品时赋予了它带有地域特点的直白性和率真性,它和其他各个剧种各个版本的《双下山》久演不衰的秘诀是一样的,那就是“什么脚穿什么鞋,什么土养什么花,什么秧搭什么架,什么病下什么药”,这才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久演不衰的原因。
参考文献:
[1]王肯,木箫.一论拉场戏——民间小戏的民间特点[J].东北二人转研究资料汇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
[2]苏景春.二人转传统剧目流变考证[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
[3]孙桂林.解读吉林省东北二人转博物馆[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3.
作者:刘浩
图片:吉林文史出版社
来源:吉林省艺术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