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叶:我的作品不提供简单的幸福 对谈•名家-关东文脉 曹淑杰 2254840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对谈•名家

乔叶:我的作品不提供简单的幸福

2016-11-07 | 来源: 青年报

   不论是非虚构还是虚构,文学样式的门的是相通的,只要你认为必要,就可以随时串门。

  李金哲:您的《拆楼记》是您的第一部长篇非虚构作品,涉及“拆迁”话题,为何要通过“非虚构”这种方式呢?

  乔叶:首先,因为这种事情确实是“非虚构”。其次,这种“非虚构”被我看见了。其实一直都在看见,但是因为本能地知道这种事件写起来有多么难,潜意识里就在知难而退。直到2010年,《人民文学》杂志社发起了“人民大地·行动者”写作计划,宗旨是:以“吾土吾民”的情怀,以各种非虚构的体裁和方式,深度表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表现中国人在此时代丰富多样的经验。这个计划特别注重作者的“行动”和“在场”,鼓励对特定现象、事件的深入考察和体验。我加入了这个计划,获得了决定性的力量。于是从2010年冬到2011年春,我近乎强迫地让自己把目光集中在这个事件之上,在克服了一段心理障碍之后,就有了它。

  李金哲:不少非虚构作品都有纪实的目的,有新闻性,比如去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她以口述史的方式来反应人们的内心想法,而您不同,是以小说的方式,您如何看待非虚构和小说的结合,以及近两年来在文学界掀起的“非虚构思潮”?

  乔叶:“非虚构思潮”近年来备受关注,其社会意义和文学意义有目共睹,无需多言。我还是重点谈谈“非虚构小说”吧。在我浅薄的理解中,所谓的非虚构小说,就是非虚构的小说,或者说就是小说化的非虚构。之所以想用非虚构的小说或者小说化的非虚构来写这个题材,是想用小说化的技巧来优化我想传达出的那种真实感,使我想传达出的真实感能够以一种更集中更有趣也更富有细节和温度的方式来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能够看到在这样的事件中——这样很容易把具体的人心和人性遮蔽住的事件中——活生生的人心和人性。总之,就是想用小说这个利刃插进事件的骨缝中,在小角度尽力解剖巨牛的同时,也使得整个叙述效果更为趋真。

  这个我们听起来很新的称谓其实一点儿都不新了,在美国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学传统。它是暧昧不明的,但它最吸引我的魅力也正在于它的暧昧不明。暧昧不明就那么不好?小说难道就必是纯虚构?其他文体难道就必不虚构?文学样式之间就必得楚河汉界?水火不容?每种样式之间的门都是相通的,只要你愿意,只要你认为有必要,就可以随便串门,我认为。所以我写的时候,就只想尽力抵达我最想要的那种真实,哪种表达方式顺手就用哪种,没有顾忌那么多,事实上也顾忌不了那么多。也许,还是用《人民文学》杂志的口号来总结才更为恰当:人民大地,文学无疆。

  6 对于乡,我不是愁,是疼痛。拆迁让淳朴的民风、厚道的人情、古老的传统、稳定的秩序都已不复。

  李金哲:透过故事,我看到了拆迁过程中人备受的精神煎熬。“拆”是破,“迁”则是立,在破与立之间,必定会对我们久已形成的精神家园造成影响。梁鸿曾点出,拆迁背后其实是一整套的道德模式、生存方式、一种文明状态,拆掉的不仅仅是房屋而是生活方式。您觉得获得更好的生活,是依靠固守原来的生活方式,还是适应改变,建立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乔叶:“拆迁”是城市化进程的一个现实程序,这个程序是一辆气势磅礴的大车,它轰隆隆地向前开去。它的轮胎下碾碎了多少东西,我想,有过乡村经验的人多少都会有所体会:淳朴的民风、厚道的人情、古老的传统、稳定的秩序……这些都已不复。当然,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因此对于变化本身,我能够以相对平静的心态接受。但这个世界无论如何变化,总有些内核的东西应该相对稳定,所以让我内心动荡难安的就是变得混乱,变得突兀,变得不合节奏和规律。也因此,有媒体问我有乡愁吗?我的回答是:对于乡,我不是愁,是疼痛。

  李金哲:身处其中的女性似乎对拆迁更为敏感,故事中的姐姐就是想要扩大面积多得房的始作俑者,但是男性更具有决定作用,比如故事中的“我”必须要去请教老教师帮忙。男性倒成了关键人物。您怎样看待在拆迁中男性和女性角色之间的这种不同?通过故事又如何表现其中的戏剧性?

  乔叶:其中的女人不关键么?姨妈,姐姐,还有“我”。其实在拆迁这样复杂的事件中,性别差异很弱,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大家都是被利益倾轧的人而已。至于戏剧性,只要诚实地面对生活即可,因为这样的故事在生活中本身就很戏剧性。

  李金哲:故事中涉及的人物,几乎都是我们身边所熟悉所认识的人,可以说是平日里不被人关注,又显沉默的大多数。您的伟大之处在于,把普通老百姓埋藏内心深处的算计都展现出来了,比如为了多分点楼房,不惜送礼托关系,违规扩建自家拆迁院落等等。您怎样看待这其中的“算计”?他们真的是在算计钱和房子吗?

  乔叶:“伟大”这个词从来和我就没关系。我是个极其平凡的写作者,所以很喜欢写身边那些极其平凡的人。我写他们的喜怒哀乐,还有你说的,他们的算计——说到底,钱和房子都是庸俗的利益,而这些庸俗的利益往往决定着不庸俗的精神,你是否有安全感,你的幸福指数有多高,等等等等。所以,他们的算计是多么必然啊。现实生活中,有几个人能逃离得了这样的算计呢? 

     简介:

      乔叶,1972年生于河南省修武县,现为河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河南省作协副主席。出版散文集《天使路过》、小说《最慢的是活着》《拆楼记》《认罪书》等多部作品。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北京文学奖、人民文学奖、中国原创小说年度大奖以及首届锦绣文学奖。2010年中篇小说《最慢的是活着》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原标题:乔叶:门缝里的一代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