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拍摄现场为演员讲戏(图源网络)
[故 事]“他最后回去,是对命运的认知,也是对真相真诚的了解”
记者:这部片子有些反高潮,而且是对英雄主义的怀疑吗?
李安:我通常不会用一个手法和几个观念去统一一个故事的走向,我觉得故事本身会告诉我需要用什么形式,这个素材本身是意识流的东西,都是这个男孩脑子里判断、观察、整理,或者受到困惑,完全是一个主观思索的过程,所以我觉得它不太适合做成像好莱坞电影那样的故事起伏,包括它的结构,对大家情感的投射,对英雄的投射。体育场就像一大锅主流,而林恩也在里面,我觉得这是一个反主流的思索,一方面要跟着它一方面又要反对它,这个反反复复不太顺畅的程序对思索的过程很重要。这对于生活是非常写实的,对观影习惯是一种挑战,对传统价值也是一种挑战。
片子里在打仗,现在我也要面对中场休息。我觉得里子和面子都很重要,虽然有时候我讲拍电影本身是一个假像,可是我们片子本身也是一个假象,所以真假虚实很难讲,我两方面都要接受,都要应付。一个人没有虚的话,光务实也很烦,拍电影毕竟不是个人的抒发,一定要回馈的,不然太孤独了。
记者:您是怎么理解比利最后还是回到战场的决定的?
李安:对我来讲,一个电影从疑惑开始到最后做出决定来呈现他的成长,这其实是一个虚拟的题目,观众一开始就知道他不可能不回去的,可是我们还是要思索这个问题,假想中让你追逐,好像有那么回事。可是基本上他的决定不是决定,而是一个了解,对他命运本身的了解,对他归属的了解。
比利从一天所看到的都是不应该回去的,像他姐姐讲的,不值得为那些而战,穿插了很多真实的回忆,包括同胞的感情,因为生死关头,人的表现是最本能、最真实的,不经过虚伪的掩饰,当这些人真实地在一起,人触摸到真相的时候,你走回军队是一个命运式的,是不可能避免的。当他回到社会,原来他以为是真相的地方其实是一个假象,所以我想他最后回去是对自己的负责,对命运的认知,也是对真相真诚的了解。
我在做电影的时候常常有这种感觉,在我累的时候也不想做,可是我觉得这一生好像有一个任务,做这个东西我有一种归属感,我会感叹辛苦,会抱怨,会撒娇,什么都会有,可是当我手触摸它的时候就有种很充实的感觉,它其实是没有思想,没有判断,更没有道德判断在里面。军人为什么而战,对还是错,到最后就像他的长官告诉他的一样,其实你什么不要想,就把自己交付出去,你是属于这里的,你不是一个英雄,你是一个战士,你有天职在这里。这也是我人生的体验,有时候你要想答案却是没有答案的,可是你感觉到活得很真实,你身旁的情感跟你在一起,你很在意的人,他们对你的情感以及你对他们的付出,那是没有条件的,是可以相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