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付秀莹:写出中国人在大时代洪流中的心灵细节和精神奥秘 对谈•名家-关东文脉 曹淑杰 2371314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对谈•名家

付秀莹:写出中国人在大时代洪流中的心灵细节和精神奥秘

2017-03-31 13:46 | 来源: 上观

  徐芳:C. H. 里克沃德《小说一题》中有这样一段话:“小说中真正的故事像人物一样是根本无法概括的……只有从记忆中析出的情节与人物是清楚的;然而只有在溶解状态才存在任何感情上的化合价。”你的小说里塑造的人物,最大的特征是什么?一个好故事是怎么发生的?或者说那一切是怎么拨动心弦,叫你写出来的?

  付秀莹:小说是虚构的艺术,小说里的人物一定是虚构的,虽然他们身上一定有着现实生活的影子。小说家的内心大都比较敏感,对这个世界的冷暖寒凉人情世情感受尤为深切。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小说家对于世俗生活的幸福感受度也相对较低。换句话说,小说家常常不大快乐。苦恼,困惑,迷茫,对生活充满疑问。

  但小说家的幸运之处在于,他可以通过笔下塑造的人物,度过好多种不一样的人生。 小说家看自己笔下的人物,就像一个母亲看自己生的孩子,是越看越爱。即便是生得丑笨,长得单弱,即便是杀人犯或者强盗,母亲溺爱的眼光始终不变。写作经年,我塑造了很多人物,各种性格,各种职业,各种经历,男人、女人、老人、孩子。

  我爱他们每一个。我牵挂他们在虚构世界里的命运。如果一定要说特征,一时也说不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都是活泼泼的真实的“人”,是独特的“这一个”。这些人物有血有肉,在滚滚红尘里跌宕辗转,内心里有冲突,有忧伤,有纠结,有风暴,尽管外表看来并无异样,在人前也是镇定自若。但这些人,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乡村妇人,她们都有着十足的内心戏。

  很可能,她们在生活中无比沉默、安静、淡然,但内心却无比喧哗,这喧哗的声响如此之大,足以吸引小说家的目光。文学是人学。小说家就是要具有一种本事,透视人性,识破人心,写尽天下人心事。所谓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唯有如此,笔下才能见世道,见人心。

  一个好故事是怎样发生的?坦率地说,我是一个感性的人。我的写作,常常是在生活中偶有触发,冲动驱使之下就开始落笔。因此,我的写作经常是一路跌跌撞撞,有很多不可知的东西在里面。

  这同个性有关系,个体差异很大。有的人喜欢提前酝酿,谋篇布局,甚至打好腹稿,落笔之际已然是成竹在胸。而我不然。我喜欢这种有着强烈的未知性的写作,我甚至非常迷恋这种冒险的过程。

  对未知的探索,对意外的期待,对不可把握处的想象和控制,凡此种种,对于我,有着十足的蛊惑力。我喜欢这个过程中小说获得的那种不可思议的生长性,就像一棵树,那个触动你的细节,可能就是一粒种子,你把它种在纸上,然后看着它,破土而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你惊讶地看着它慢慢发枝散叶,慢慢绿荫如盖,果实累累垂挂,有花的香气,也有鸟的鸣叫。这个过程,是一个十分迷人的精神历程。往往是,小说最精彩的部分,恰恰是意外生长出来的那一部分。

  这种创作习惯可能跟我的个性有关。在生活中,我是一个比较规范的人,规行矩步,在各种既定的框架里面,整齐,稳妥,安全,正确,几乎很少有溢出的时候。可能是对个性的一种挑战吧,或者叫做反抗。

  写作的时候,我更喜欢在虚构的纸上世界里,为所欲为, 无法无天。 从这个意义上,这或许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修复或补偿,或者叫做安慰也好。

  【嘉宾介绍】付秀莹,《长篇小说选刊》执行主编。著有长篇小说《陌上》,小说集《爱情到处流传》《朱颜记》《花好月圆》《锦绣》《无衣令》等。曾获第九届十月文学奖,第三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首届茅盾文学新人奖等奖项,第五届汉语文学女评委奖等。小说集《花好月圆》入选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部分作品译为英、日、法等国文字。


责任编辑: 曹淑杰